「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後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2月22日,廣東一位醫學博主「孤芳自賞」的帖子,引髮網友熱議。
評論區中,不少網友都表示遭遇過類似情況。有網友稱:「昨天出門診,給患者解釋完了。他給我看deepseek查的結果,和我說的一樣,患者誇我專業負責。」該網友調侃稱,「感覺離下崗不遠了。」
據上游新聞消息,23日,發帖博主「孤芳自賞」告訴記者:「患者用deepseek查過後,就相關治療方案有點疑問,和我諮詢了一下。」他表示,deepseek給出的診斷結果是正確的。「我們地方(醫院)有些葯沒有就用了替換藥,已經和患者解釋清楚了。」
還有一些醫生博主曬出了和「孤芳自賞」相似的經歷。2月16日,博主「幻空°」發帖稱,上班時遇到病人拿出deepseek的診斷方案,直接找他開藥的情況。
23日,上述博主表示,自己是深圳某醫院的醫生。2月16日,一位患者拿着deepseek給出的治療灰指甲的處方建議,要求他開藥。他表示,從治療灰指甲來說,deepseek給出的處方是靠譜的,關鍵是要診斷。
博主「幻空°」表示,他最後給患者開了葯,晚上回家就問了deepseek,遇上患者帶着deepseek的診斷方案,要求直接開藥該怎麼辦。「deepseek說得還算合理,最主要是要和患者溝通,告知用藥風險。」他說。
湖南嚴禁互聯網醫院用ai開處方
多地設「紅線」
近日,湖南省醫療保障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了互聯網醫院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湖南省醫保局此次發佈的《通知》中,關於「規範定點零售藥店購葯處方」的內容規定,互聯網醫院須按規定接入省醫保電子處方中心並進行電子處方流轉,處方行為須嚴格執行《關於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的通知》和《關於印發〈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有效、充分的溝通問診,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事實上,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2022年發佈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就有多處對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規定。其中包括「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此外,「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心臟內科的醫生告訴紅星新聞,醫院醫生開處方的時候是不會使用人工智能來進行輔助的,而購葯平台在銷售處方葯的時候,線上醫生會開具電子處方。據其了解,這些也是由值班醫生在線開具的,不會出現使用人工智能來開具的情況,因為醫生要對自己所開具的處方負責。
不過該醫生也表示,規定「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也是制度上的進一步明確。「畢竟現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比較多,很多醫院也在使用人工智能輔助醫生的工作。但是像開具處方、決定治療方案這種事情,還是需要由人來決定。」
萬一出現誤診deepseek需要擔責嗎?
據紅星新聞消息,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如果是個人使用deepseek「看病」,一旦出現「誤診」等情況,deepseek一方是無需擔責的,「deepseek已明確告知給出的處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直接的診療方案,並且deepseek只是一個人工智能軟件,只能作為一種醫療建議,處方在沒有經過專業醫生的認可下不能作為專業的診斷方法。」
付建還表示,《藥品零售企業執業藥師藥學服務指南》明確規定,執業藥師可以通過計算機信息系統輔助開展處方審核及藥學服務,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能程序替代。因此醫生使用deepseek等作為診斷輔助是可以的,但是人工智能給出的內容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如果醫生將deepseek等給出的處方直接給患者使用,那說明醫生是認可這種治療方法的,如果發生醫療事故,是需要醫生承擔相應責任的。
北京藍鵬律師事務所主任張起淮也表示,在我國,醫療處方必須由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和專業醫生開具,因此如果患者自行按照deepseek的建議進行治療,而未經專業醫生的確認,一旦出現問題,deepseek通常不承擔法律責任,患者需要自行承擔因使用該建議而產生的風險。
「人工智能的發展確實為就醫、看病帶來了便利,但作為個人,我們應審慎對待這些工具的建議,將其作為參考而非決策依據。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最明智的選擇仍然是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張起淮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中國青年報、上游新聞、紅星新聞、新聞晨報、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