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話一模一樣? 多名網紅醫生講述「幫患者」經歷被指造假

2024年06月09日22:30:23 健康 6135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多名網紅醫生在自媒體上發佈視頻或文章,講述了其在下班後為患者加號看病的經過。但該網友發現,這些醫生講述的故事情節過於雷同,有擺拍造假的可能性。

記者檢索後發現,至少有20名網紅醫生都發佈過此類雷同故事情節:患者從遠方來,不會預約也不會挂號,為此打算在候診區留宿一宿。醫生給患者開方子後,醫生助理也都會再詢問醫生。這些文章或視頻的標題或第一句話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

一名在網上發佈過此類故事的醫生承認,這些內容系其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致,拍攝時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今後他會加強此類視頻的監管,督促簽約的mcn機構改正這些問題。專家表示,一些mcn機構會「偷懶」將吸引流量但劇情相近的劇本套用在很多主播身上,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醫生來說,應該自覺規避虛假的、有誤導性的信息,另外社交平台也要加強對相關視頻賬號的監管,如果發現違規行為,應及時予以處罰。

1 多名醫生賬號講述故事被指「過於雷同」

「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2024年1月3日,一名有42.7萬粉絲的兒科醫生郭某在其認證自媒體平台上,用這句話開頭,以第一人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該醫生從門診下班後,發現候診區有一對母女,「我看了看醫院,已經幾乎沒有人了。」 郭某詢問後得知,母女從廣西坐火車趕來看病,每天預約也不會挂號,於是想着在候診區睡一宿,第二天再挂號。

郭某視頻中稱,他當時「心裏一酸,心情很複雜,我假裝回過頭去,擦了擦眼角的淚水」。他怕母女夜裡受冷生病,因此加班為孩子看了病,得知孩子得的是抽動症,為孩子開了方子。母女離開後,助理問醫生直接開方子是否合適,郭某表示:「我僅僅挨的是批評,病人承受的事更多。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的話,這世界還有白嗎?」

在視頻的評論區里,不少網友為該醫生的行為所感動而點贊。

然而近日有網友發現,同樣溫暖人心的故事,出現在了全國數十名醫生的自媒體賬號上。這些故事不但劇情高度相似,就連視頻開頭的話,也都是相同的:「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

比如2023年9月一名有6.7萬粉絲的肛腸科醫生李某發佈在微博的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同樣是:「如果作為一名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李某的講述中,同樣有一對母子從廣西坐火車來看病,但沒有預約也不會挂號。李某在文中用了和郭某同樣的表述,稱她感覺「心裏一酸,心情很複雜,假裝回過頭去,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我擔心母女在冰冷的椅子上躺一晚上,萬一再感冒又是一筆開銷」。

說的話一模一樣? 多名網紅醫生講述「幫患者」經歷被指造假 - 天天要聞

李某說,孩子存在便秘的情況,於是她給孩子開了方子。母女離開後,同樣出現一個人問李某:「直接給她們方子真的沒事嗎?」 李某也用了和郭某同樣的話回答說:「可能我僅僅挨的是批評,病人承受的事確實更多。連醫生心如果都黑了,這世界還有白嗎?」

李某在這條微博中發佈了兩張照片,前一張是醫生在工作,後一張照片是一名母親抱着一個小女孩。記者檢索發現,後一張照片最早出現在2020年的一條新聞中,講述的是重慶某醫院內,一名二胎媽媽在候檢區靠着3歲女兒睡覺的故事。

再如今年3月13日,一名有25.6萬粉絲的腎病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胡某在其認證自媒體賬號上發視頻,開頭同樣說道:「醫生的心都黑了,這個世界上還有白的嗎?」視頻中同樣出現了坐火車從外省而來,卻不會預約、挂號的患者。胡某看到後同樣表示:「心情比較複雜。老人躺一宿感冒着涼了,又會增加患者的痛苦。」

胡某稱給老人看病後,同樣有助理來提醒說,這樣把方子給患者,醫院不就沒有利潤了?胡某在視頻中回應說:「醫生治病救人的心都失去了,這個世界還可能是白的嗎?」

2 有醫生稱故事系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為

記者檢索發現,至少有20名醫生的自媒體賬號,均發佈過與上述故事極為雷同的內容。醫生來自黑龍江、內蒙古、河南、湖南、貴州、北京等多地。這些視頻或文章幾乎均以「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開頭或當做標題,提到下班時發現有患者在候診區,不會挂號,醫生為其加號看診,並開了方子。與此同時,有學生或助理會詢問醫生這樣的做法是否可行,醫生隨後以「醫者仁心」等理由予以回應。

在不同醫生的講述中,常常會出現幾乎一模一樣的話語,比如多名醫生在看到患者等待後,都會說:「我的心情很複雜,假裝回過頭去,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同時感慨說:「(患者)在冰冷的椅子上躺一宿,萬一感冒着涼,又是一大筆開銷。」此外,多名醫生在學生或助理提出擔憂後,都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僅僅挨的是批評,病人承受的事卻更多。」

這些視頻或文章均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呈現,部分視頻會有「僅為個例參考,如有不適,線下就醫」或者「疾病治療和具體用藥請前往正規醫療場所就診,本視頻僅作為醫學科普不作為診療依據,本視頻不推廣任何藥物」等提示,但相關視頻及文章內均沒有內容為演繹或虛構的提示。

真的有這麼多醫生都有如此雷同的遭遇嗎?記者聯繫了部分涉事醫生所在的醫院,其中貴州貴陽的一家醫院工作人員表示,自己不清楚醫生的相關情況。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某醫療自媒體平台上,一些發佈了此類遭遇的醫生顯示與mcn機構簽約。其中一家mcn機構簽約的醫生中,就包括前述於今年1月發佈了此類故事的兒科醫生郭某在內多名發佈了前述雷同情節的醫生。

據悉,mcn機構相當於互聯網領域的明星經紀人,在招收一批網絡主播和創作者後,為其提供內容策劃、宣傳推廣、粉絲管理、簽約代理等服務,以實現網紅孵化、ip衍生、流量變現等目的。

6月8日,郭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他曾有看到患者從外地趕來,並為這些患者加號的經歷。但是他的自媒體上發佈的視頻故事是宣傳團隊「可能做宣傳的時候添油加醋了,實際沒有那麼誇張,我已經讓他們刪掉了」。

當記者詢問,視頻內容是否是mcn機構讓他照着稿子念了一遍,郭某予以承認。他稱自己臨床工作比較忙,「有時候發這些東西,會大致看一看,比如科普類的。像這種故事類的可能都不讓你看。」

郭某表示,他今後會加強對於此類視頻的監管,督促mcn機構改正這些問題。

據該mcn機構發佈的招聘信息中介紹,主要專註於孵化和培養垂直內容製作者以及專註於內容製作與輸出。核心聚焦於大健康產業, 目前已打造醫生ip100+。招聘信息中顯示,該mcn隸屬於某集團的子公司。北青報記者檢索發現,該集團曾在招聘啟事中稱其為專業從事醫療投資、醫療開發、醫院管理、託管合作、營銷策劃、藥品經營為主體的多元化集團公司。在集團一則招聘「網絡推廣」的啟事中稱,該崗位需要員工負責軟文、原創、偽原創的寫作、發佈和熱點關鍵詞信息配合推廣,整合第三方網站資源,增加網站流量和知名度,此外員工還要熟悉營銷方式,不斷提升醫院、科室品牌,及科室專家、技術等相關品牌建設的推廣。

記者就為何多名簽約醫生發佈了雷同內容等情況聯繫了該mcn機構官方社交賬號,但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有和mcn簽約醫生社交平台發佈挂號預約服務 客服稱很多患者看視頻後前來預約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該mcn機構也在社交平台上註冊了官方賬號,平時經常轉發醫生發佈的文章、視頻。其中一名在某平台有14.2萬粉絲的耳鼻喉科醫生劉某某的賬號顯示,劉某某也與這家mcn機構簽約合作。

今年3月,劉某某在微博上曾發佈過一篇文章,該文章中同樣出現了從外地而來,但不會預約挂號,只能在醫院苦等準備過夜的患者。劉某某稱,她了解情況後,立即為老人加號看診。

劉某某的賬號上,經常發佈家長帶兒童來就診的視頻,在很多視頻的評論區里,會留下預約挂號的客服微信和電話。

記者以患者家屬的身份聯繫到該客服人員,其表示劉某某非常擅長診療過敏性鼻炎等耳鼻喉疾病,因此來就醫的患者很多,患者需要提前1到2周通過客服人員預約,為患者掛特需門診的號,每次挂號費為300元。有不少患者都是在網上看劉某某的視頻後,來預約挂號的。

6月8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劉某某坐診的醫院,診區外有多名家長帶着孩子在等候就診。一名家長說,他是帶孩子從山西過來專門找劉某某就診的,這是他第二次為孩子預約劉某某的特需號。

「我是看了劉某某的網絡直播,才帶孩子來看病的。」這名家長表示,上一次來看病時,他也是通過客服在網上預約,除了300元的預約挂號費,他還花了幾百元的藥費,「總共花了1000多元錢」。

該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劉某某沒有普通門診,患者來看病時應先通過網絡預約,該院買葯不能使用醫保。

3 專家稱如用虛假故事矇騙公眾終會露出馬腳

四川大學新聞系退休教授張小元告訴記者,如此雷同的故事,真實出現在這麼多醫生的經歷之中,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出現同樣的語言表達的概率就更低了。

張小元說,實際上近年來創業、三農等領域也曾出現過大量故事高度雷同的視頻,後來被發現都是mcn機構編造類似的劇本,誤導公眾信以為真,以此博取流量。這類情況也受到了法律的嚴懲。這次大量醫生講述如此高度雷同的故事,很可能也是類似的原因。

「網絡的基本邏輯就是通過吸引流量,實現變現。但能夠吸引流量的劇情可遇不可求,加上一些mcn機構『偷懶』,將吸引流量但劇情相近的劇本套用在很多主播身上,導致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張小元說,尤其是一些劇本看似暖心,但實際是利用虛假的故事矇騙公眾,這種行為最終註定會露出馬腳。

張小元表示,對於自媒體上傳播的內容是否是真實發生的,醫生本人應該一清二楚。這些網紅醫生應該承擔起傳播真實信息的責任,能夠自覺規避虛假的、有誤導性的信息。與此同時,很多雷同的視頻、圖文出現在社交平台上,按照現在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技術應該不難發現,社交平台也不能只追求流量,而應該加強對相關賬號的監管,如果發現違規行為,應及時予以處罰。最後,相關部門也應督促社交平台和醫生履行好各自的責任,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印發通知,要求加大對涉醫網絡直播帶貨、信息內容、傳播秩序等的監管力度。重點打擊違規變相發佈醫療、藥品、醫療器械等廣告,以及散播涉醫謠言等違法違規行為。持續壓實網站平台主體責任,嚴肅追究散布不實信息責任人,不斷完善健全治理涉醫網絡直播聯合處置工作機制。

今年5月,抖音安全中心發佈案例稱,某整形機構醫生陶某(賬號「老陶說真話」,粉絲148.4萬;賬號「我最勇敢」,粉絲17.4萬)在多平台發佈手術室場景的視頻稱:一位病人與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後突發腦血管爆裂,經搶救仍未脫離危險。

該視頻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平台「無底線博流量」治理專項團隊研判發現,陶某在過往視頻中曾透露自己為安徽某整形機構醫生,按常理不太可能參與此類急救,該視頻高度疑似虛假擺拍。

經當地衛健部門和網信部門調查,陶某執業的整形機構負責人承認,陶某稱該視頻是「自己在家自編自導的」。陶某虛假擺拍並且未註明「演繹」的行為,違反了關於「演繹」類作品的內容創作規則,平台決定對其賬號「老陶說真話」「我最勇敢」無限期封禁。

(來源:北京青年報)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新版「健康素養66條」新增了哪些要點? - 天天要聞

新版「健康素養66條」新增了哪些要點?

為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國家衛生健康委對《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年版)》進行修訂,形成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2024年6月是首個全民健康素養宣傳月,主題是 提
為何天一熱,反而是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 - 天天要聞

為何天一熱,反而是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每天給您分享專業的醫學科普知識,幫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質,感謝您的支持!隨着天氣越來越熱,中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了盛夏的炎熱季節。此時,許多人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頻繁出現呼吸道問題,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
萬山區開展健康敲門行動 守護失能老人健康 - 天天要聞

萬山區開展健康敲門行動 守護失能老人健康

「真的太感謝你們了,專門上門來服務,讓我們免去了去醫院來回奔波的困難。」近日,仁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簽約醫生來到失能老人周安貴家中,為老人進行血糖血壓測量、四肢運動功能等健康檢查後,家屬連連道謝。
此物劇毒!一家五口全中招,2人進ICU! - 天天要聞

此物劇毒!一家五口全中招,2人進ICU!

一句開不了口的「我喜歡你」普通人會改口說:「我想你了」文藝青年最愛說:「今夜月色真美」廣東人則會說:「我煲咗湯俾你」▲圖源:聊廣場說到廣東人對煲湯的追求那可謂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能拿去煲湯就絕不放過……▲圖源:深圳粵TV各式各樣的中藥材更是廣東人的心頭好不過湯可以每天喝藥材可不能隨便放最近就有一家...
這個集市帶你揭秘中醫養生秘籍 - 天天要聞

這個集市帶你揭秘中醫養生秘籍

為迎接「七一」到來,近日楊浦區中醫醫院聯合大橋街道共同舉辦「『杏』福市集·寶地健康行」主題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接觸中醫、了解中醫、感受中醫的魅力。認識生活中的「仙草」,學習內功心法和葵花點穴手,體驗神奇小丸子……互聯寶地楊浦園內,設置了健康市集和健康體驗兩大板塊,為市民提供沉浸式的中醫文化體驗。楊浦區...
為什麼我堅持不吃西瓜?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我堅持不吃西瓜?

烈日炎炎的夏天,西瓜是很多人的最愛。特別是冰箱里拿出來的冰鎮西瓜,吃起來別提多爽口了。但是,我卻不怎麼愛吃西瓜。我已經有五六年不吃西瓜了。不是不想吃,是不能吃。西瓜富含維生素和葡萄糖、氨基酸等多種物質,性寒涼,特別適合解暑用。但我只要吃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