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緩解瘙癢、清除皮損、安全可控,AD患者來日可期。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伍洲煒教授
「儘快緩解瘙癢和清除皮損,是AD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最為迫切的兩大需求。如何在合理安全用藥的基本原則下,又快又好地控制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臨床醫生需要幫助患者實現的目標。高選擇性JAK1抑製劑阿布昔替尼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武器。」
作為皮膚科「一號疾病」,特應性皮炎(AD)的診療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AD可累及各個年齡階段的患者人群,帶來嚴重的疾病負擔。對於其臨床診斷,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伍洲煒教授表示,AD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疾病,亟需規範和實用的標準來指導臨床醫生的診斷行為。
「事實上,國際上曾先後推出很多種AD診斷標準,其中較為經典的是Hanifin-Rajka標準以及Williams標準。Hanifin-Rajka標準條目多達27條,內容冗雜,不便於臨床應用;相比之下,Williams標準更為簡單易行,但其在成人AD患者的診斷中敏感性有所降低[1]。近幾年,我國學者如張建中教授和姚志榮教授對AD診斷標準不斷探索優化,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張氏標準』[2]和『姚氏標準』[3-4],它們分別適用於成年/青少年AD以及嬰兒/兒童AD患者的診斷。這兩個中國標準的提出和應用大大提高了臨床中AD的診出率,為後續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
準確的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和基礎。和診斷一樣,AD治療也因疾病和人群的異質性而充滿挑戰。面對臨床中治療理念和需求的變化、治療手段和策略的更新,我們是如何應對的呢?
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注重患者治療體驗,提高患者滿意度
目前,醫療服務理念和模式正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先進的「以患者為中心」,強調患者在這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伍洲煒教授指出,這一理念和模式同樣適用於AD治療領域,患者的個體化需求是臨床AD治療的主要目標,臨床醫生應朝向這一目標而努力,積極為患者排憂解難。
控制瘙癢和清除皮損是AD治療中的兩個核心問題,也是患者最為迫切的治療需求。反覆發作的劇烈瘙癢、全身皮膚乾燥受損讓許多AD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不少患者反映,疾病癥狀的困擾讓其整夜不得安眠,皮損對外觀形象的影響讓他們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的人生像被套上了枷鎖,陷入焦慮和抑鬱的不良情緒中……伍洲煒教授表示,為了更好地回應患者多元化、多層次和個體化的需求,臨床醫生應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了解其需求,同時也幫助患者去正視疾病,讓其對疾病的治療管理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治療決策。
伍洲煒教授介紹,目前國際上公認的AD治療策略主要為「階梯式」分級治療,即在基礎治療的前提下,按照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是一種很規範的、從輕到重的升階梯治療策略[5]。但是2022年歐洲皮膚病與性病學會年會(EADV)最新的AD診療指南也提出,根據評分判定患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啟動系統治療可能過於武斷,何時啟動系統治療更應遵循患者的個人意願[6]。」因此,在實際臨床中,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個人需求,在首次就診時採取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案,力求在短期內控制疾病,避免因反覆嘗試而導致患者失去信心。
我們之所以有信心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中重度AD患者的系統治療中出現了各種先進的靶向治療「武器」。無論是大分子生物製劑還是小分子靶向葯領域,都在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這個過程中,AD患者的治療體驗得到了顯著改善,治療滿意度也有效提升。
分子雖小,卻表現驚人!高選擇性JAK1抑製劑在研究中不斷刷新記錄
在各種AD新型治療藥物中,阿布昔替尼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作為AD治療的突破性療法,阿布昔替尼在臨床試驗階段就備受關注。
阿布昔替尼是高選擇性JAK1抑製劑,與生物製劑以及初代JAK抑製劑有所不同——作為一種小分子藥物,阿布昔替尼在體內吸收迅速、快速達峰[7],用藥後24小時內,快速緩解瘙癢[8]。更重要的是,它可多靶點強效抑制多種AD相關細胞因子,其作用比針對單一靶點或炎症通路的生物製劑更為全面。
「與非選擇性JAK抑製劑相比,阿布昔替尼較為突出的是它良好的安全性。」伍洲煒教授從作用機制出發,闡述了高選擇性JAK1抑製劑的優勢。他指出,非選擇性JAK抑製劑的安全性一直以來飽受爭議,它們對各個JAK亞型的廣譜抑制作用帶來了不少安全隱患,極有可能抑制人體細胞中其他正常的信號傳導和生理過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JAK不同亞型分別介導不同的免疫細胞因子信號通路和生物學活性[9-10],如果能夠更加精確地抑制促進AD發生和發展的通路,減少對其他正常通路的干擾,就能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阿布昔替尼正是順應這一思路而產生。
「阿布昔替尼的各項研究也證實了它的療效及安全性。」結合其臨床數據,伍洲煒教授講述了阿布昔替尼的作用特點。從療效來看,阿布昔替尼治療能實現快速的瘙癢控制和皮損清除。JADE MONO-1/2兩項臨床III期研究顯示,阿布昔替尼單葯治療12周期間,達到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改善≥75%(EASI-75)的患者比例持續增加,至第12周時,阿布昔替尼200mg QD組EASI-75應答率>60%,顯著高於安慰劑組[8,11]。而其緩解瘙癢的起效速度更是令人驚嘆,在用藥24小時內即可觀察到峰值瘙癢數字評分量表(PP-NRS)評分的顯著變化,200mg QD組在第2周時的PP-NRS4應答率(定義為PP-NRS評分改善≥4分的患者比例)接近50%[8]。「阿布昔替尼在臨床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噁心、頭痛、嘔吐等[12]。一般來說,這些較輕微的不良反應比較好處理,如血小板降低多為一過性的,臨床中因不良反應而停葯的情況十分少見。」
「患者的笑容多了,心情也開朗了,我很為他們高興」
阿布昔替尼在國內獲批用於治療中重度AD成人患者已近半年。在這期間,伍洲煒教授將其應用於多例不同類型AD患者的治療。談起用藥體驗,伍洲煒教授表示,這些患者入院就診時病情往往比較嚴重,其日常生活受到疾病的嚴重困擾,患者普遍表現出焦慮或抑鬱情緒,對治療的起效速度抱有很高的期待。「患者在應用阿布昔替尼治療後,均表示臨床療效非常顯著。不少患者非常驚喜地告訴我,在用藥當天就感覺到瘙癢緩解,甚至有患者表示每次服藥十分鐘後,瘙癢就得到緩解。皮疹消退的效果可能相對慢一些,但也是有非常明顯的改善的。」
伍洲煒教授為我們分享了1例年輕AD患者使用阿布昔替尼的治療效果。這位年輕的小夥子原計劃參軍,卻因體檢不合格而未能入伍,他一度認為自己的人生被疾病摧毀,心裏非常難受。在與患者及其家屬詳細溝通後發現,患者對劇烈瘙癢的改善意願強烈,期望早日清除皮損,恢復正常生活。為此,伍洲煒教授選擇阿布昔替尼對該名患者進行治療。複診時,患者自訴用藥當天即感瘙癢緩解,治療3個月時,皮損已基本清除。伍洲煒教授感慨道:「患者來複診時,不再是以前愁眉苦臉的樣子,而是很開朗地笑,交談時也能感覺他情緒穩定了很多。我真的很為他高興,心裏也特別有成就感!」
附伍洲煒教授提供的臨床真實案例信息*:


圖1:患者皮損(上圖,上肢;下圖,下肢)的改善情況
另外,伍洲煒教授還提到了治療老年患者的用藥經驗。除了起效速度和療效強度,老年患者最在意的還是用藥安全性的問題,伍洲煒教授告訴我們,老年患者對藥物的使用非常謹慎,經常拿着藥品說明書反覆研讀,並與他探討。「在經過充分的前期溝通後,老先生決定使用阿布昔替尼進行治療。使用1周後,他非常高興地告訴我,治療見效很快,而且,除了剛開始輕微的胃腸道不適,沒有發現其他不良反應,胃腸道不適感在使用後的第2-3天也消失了。總體來說,他對治療效果很滿意。」
綜合以上臨床研究及臨床觀察,阿布昔替尼在AD治療中對瘙癢的改善、皮損的清除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的特點,用藥過程安全性可控,可減少患者使用時的各種顧慮。作為一種口服小分子靶向葯,阿布昔替尼用藥便捷,患者對此依從性較高。伍洲煒教授表示,他對阿布昔替尼改善AD患者的臨床用藥體驗及治療結局非常有信心。
專家簡介
伍洲煒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執行主任
日本九州大學及美國MUSC訪問學者
上海市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青年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青年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青年委員
上海市皮膚病理質控專家組成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編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0餘篇
希必可說明書,請掃碼查看
參考文獻:
[1]張建中.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2017, 32(10): 14.
[2]Liu P, et 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6, 129(7): 757-762.
[3]Guo Y,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33(8): 1569-1576.
[4]Cheng R,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doi:10.1111/jdv.15979.
[5]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 特應性皮炎協作研究中心.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20, 053(002): 81-88.
[6]Wollenberg A,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 (EuroGuiDerm) on atopic eczema: part I - systemic therap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2, 36(9):1409-1431.
[7]Peeva E,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18, 84(8): 1776-1788.
[8]Simpson EL, et al. Lancet. 2020, 396: 255–66.
[9]Danese S, et al. Gut. 2019, 68(10):1893-1899.
[10]Jamilloux Y, et al. Autoimmun Rev. 2019, 18(11):102390.
[11]Silverberg JI, et al. JAMA Dermatol. 2020, 156(8):863-873.
[12]Simpson EL, et al. Am J Clin Dermatol. 2021, 22(5):693-707.
病例聲明*:
1.文章中涉及的病例分享和討論僅為教育和交流用途,不涉及會診和干預診療。相關診療決定由醫生根據患者情況獨立作出。
2.聲明:本材料由我本人自行準備,僅用於醫學界皮膚頻道及醫生站文章供學術交流和討論使用。材料中涉及的信息/數據/照片由我在日常診療活動/科研活動中自行收集/總結。
我確認
(1)該等信息/數據/圖片真實、準確;
(2)對該等信息/數據/圖片的援引和使用全面、客觀、不誤導;
(3)該等信息/數據/圖片的使用和披露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我對材料的合法合規性自行承擔責任。
3.免責聲明:輝瑞公司對資料內容已經進行審查確保符合輝瑞內部相關政策的標準及要求,但並不負責確認參考資料是否正確引用。
PP-CIB-CHN-0309 2024-11-11
此文僅用於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