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乍起立冬至,下周一(11月7日),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里的「立冬」。
這一天是寒冷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雖是初冬,可北方的水面已經開始凝結成薄冰。
二候地始凍:此時,地表的土地開始凍結。陽氣沉降到更深的土中,陰氣彌散人間。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候鳥不知藏去哪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條紋顏色與野雞相似的大蛤蜊。
《黃帝內經》講「冬三月,此謂閉藏……養藏之道也。」 此時養生,更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養腎藏精」為根本。
冬三月「藏」的好,來年開春你的基底才紮實,陽氣足,精血盈,整個人都會精神飽滿,少生病。
收斂陽氣,減少消耗
收斂陽氣,首先不能外泄,先保證不丟,再去補養。
寒涼來襲,我們面臨著雙重考驗:
- 一是來源於外界寒氣的侵擾,部分陽氣要去抵禦外敵;
- 二是為順應四時變化,我們體內的陽氣還需向內收斂,溫養臟腑。
寒為陰邪,常傷陽氣。而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陽氣越充足,人才越強壯。
所以立冬後,我們要注意保護身體里的陽氣,首先要做到「穿衣避寒」。
衣着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着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冬季穿着最好以舒適、不出汗為宜。 但本就陽氣偏弱的人,立冬後一定要護好頭部、肚臍、腳踝,這些風邪最容易攻擊的地方。
除了增衣保暖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保證睡眠」來減少不必要的消耗,這也是養陽最簡單可行的辦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進入冬季,我們應遵循「早卧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可順應天早黑陽氣閉藏之早,晚起可應對天遲亮陽氣升發之晚。
頤養腎氣,顧護臟腑
腎為先天之本,陰陽的源泉,與五臟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說冬天養好腎,根基穩了一大半。
民間也常說「立冬補冬」,實際上是以補腎助收藏,腎主封藏,與冬的意志不謀而合。
但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也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方面的傷害:
- 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病;
- 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干口燥,頭暈耳鳴等疾病也隨之而生。
關於如何養護「腎中精氣」,這裡推薦大家通過「拍八虛」,以及練習八段錦中的「背後七顛百病消」,可以使腎氣健旺,經絡通暢,起到養腎固腎的作用。
這些方法看起來都相對靜態,卻是激活了內在經絡,在不宜大汗淋漓的冬天,靜靜養身,默默補腎。
養腎護陽,食補為先
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但是立冬只是初入冬,深秋的燥氣還在天地間遊盪,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此時食補最好在補腎的同時,還要潤潤肺,以免被殘留的燥氣侵襲。
今天,甘草醫生為大家推薦2款,尤其適合入冬的食療方——
「
01 | 核桃桂圓茶
核桃,難得的既可補腎、又能潤肺的食材;桂圓,益心脾,補氣血,能夠讓核桃的補腎功效得到充分的發揮。
兩者同煮,起到滋陰潤肺,補脾補腎,暖身護陽等功效。
食材:桂圓8顆、核桃仁16顆(桂圓和核桃仁的比例是1:2)
做法:一份桂圓,兩份核桃一起冷水下鍋,開鍋後煮20分鐘,每天把這個當茶喝,然後把桂圓和核桃都一起吃下去。
注意事項:如果有頭暈癥狀,桂圓最好不要去殼哦~
「
02 | 芡實栗子粥
芡實,俗稱「雞頭米」,它入脾腎經,最擅長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栗子,是益腎宜氣的「補藥」最擅長養胃健脾,補腎強筋。
與核桃同煮成粥,可補腎養脾,對腰酸腿軟、反胃嘔吐、清晨腹瀉、畏寒怕冷、小便頻多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食材:栗子50g、芡實粉30g、糯米(或粳米)150g、核桃仁適量。 做法:1. 栗子去皮、剝凈,在水中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2. 米淘洗乾淨放鍋中,再放入栗子、芡實粉大火燒開,小火熬20-30分鐘,待栗子綿軟、再放入核桃仁煮5分鐘左右即可。
冬日艾灸,補陽袪寒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
4個推薦穴位——
大椎穴: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匯的穴位,具有統領一身陽氣的作用。
命門穴:被稱為「生命之門」,為身體督脈上的陽穴。有溫腎壯陽、培元補腎的作用。
湧泉穴:是人體腎經的起始穴,艾灸湧泉穴,可以引火下行,溫暖下身。
神闕穴: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通過艾灸神闋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的功能。
冬季養生關鍵在於「藏」,早卧晚起,去寒就溫,逆之則傷腎。
雖然已然立冬,但是此時還未到凌冽寒氣的寒冬,此時護好陽氣,養精蓄銳,大有可為。
I 甘草醫生聲明
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我們尊重原創,若您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若因版權糾紛、擅自試藥等引發問題,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