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
峻下熱結。
【主治】
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黑燥裂,甚則起芒刺,脈沉實。(四個字:痞滿燥實)
2.熱結旁流證。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實。(體現:「通因通用」法)
3.里熱結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
【組成】大黃酒洗,四兩(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實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古人將本方治證歸納為「痞、滿、燥、實」四字。所謂「痞」即自覺胸脘悶塞不同,有重壓感;「滿」是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燥」腸中燥屎乾結不下;「實」實熱與燥屎內結之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苔黃脈實等實證。
本方證系裡實熱結之重證,法當峻下熱結,急下存陰,釜底抽薪。
【組方原理】
君:大黃—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腸胃實熱積滯且能活血祛瘀。
臣:芒硝—咸寒,軟堅潤燥,瀉熱通便,助大黃除燥結。
佐:厚朴、枳實—厚朴下氣除滿,枳實行氣消痞。
諸葯合用,峻下熱結,承順胃氣之下行,故名「大承氣」。
配伍特點:寒下、行氣同用,蕩滌實熱,速下熱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本方為治陽明腑實證的基礎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以大便秘結,脘腹痞滿疼痛,舌紅苔黃,脈沉實為辯證要點
方歌: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朴瀉力強;痞滿燥實四症見,峻下熱結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氣,便鞕痞滿瀉熱良。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常用加減】
針對熱結較輕,脘腹痞滿明顯,可去芒硝;
胃腸燥熱較重,脘腹痞滿不甚,可去厚朴,枳實;
針對火毒內蘊而見咽痛、口舌生瘡、牙痛等,加黃芩、石膏以助清熱解毒之功;
針對陰傷甚者,宜加玄參、生地等滋陰潤燥;兼見氣虛之神倦少氣者,宜加人蔘以補氣。
【現代應用】
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門梗阻,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中出現高熱而見大便不通、苔黃脈實證屬陽明腑實者。
【使用注意】
凡氣虛陰虧、燥結不甚者,以及年老、體弱、孕婦等,均不宜使用;本方攻取峻下,故中病即止。
【研製方舉例】
復方大承氣
【功用】通里助下,行氣活血。
【主治】單純性腸梗阻,屬於陽明腑實證而腹脹較明顯者。
【組方】大承氣湯加萊菔子、桃仁、赤芍。
本方是由大承氣湯枳殼易枳實,加炒萊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氣導滯,活血祛瘀作用增強,適用於單純性腸梗阻而腹脹較重者,並與預防梗阻導滯局部血瘀氣滯引起的組織壞死,是一首瀉下行氣與活血化瘀相結合的研製方。
鑒別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類方鑒別
相同點 | 不同點 | |
大承氣湯 | 均用大黃蕩滌胃腸積熱 | 硝、黃並用,大黃後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頗峻,為「峻下劑」,主治痞、滿、燥、實四症俱全之陽明熱結重證 |
小承氣湯 | 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減,攻下之力較輕,稱為「輕下劑」,主治痞、滿、實之陽明熱結輕證 | |
調胃承氣湯 | 不用枳、朴,後納芒硝,大黃與甘草同煎,瀉下之力較大承氣湯緩和,稱為「緩下劑」,主治陽明燥熱內結,燥、實而無痞、滿之證 |
作者:王威
編輯:劉青
審核:宋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