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甘肅省中醫院外周血管病介入科成功搶救一名重症肺栓塞老年患者。在疫情防控下,接到救治患者後,醫院立即開通急危重患者治療模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到了患者救治與疫情防控兩不誤。
患者因「肺部感染」在省內某二甲醫院進行了肺部CTA檢查,診斷為肺動脈大面積栓塞,逐一轉入我院外周血管病介入科,緊急行介入手術治療。

據外周血管病介入科主任杜自忠介紹,急性肺栓塞具有誤診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殘率高「三高」特點。手術所採取的肺動脈局部溶栓,碎栓,抽栓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在病人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的危重情況下實施手術風險很大。主要擔心患者處於長期缺氧的狀態,尤其心肺功能損傷,術中可能隨時出現心跳再次停止危及生命的風險,同時患者還存在肺部感染、貧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術中術後恢復情況不可預估。此外,在患者煩躁不安的狀態下,如何安全的在心臟舒張期瓣膜開放間隙將導管穿過心臟房室瓣膜進入肺動脈主幹也是一大考驗。在杜主任團隊各級醫護人員的積極配合下,經過奮力搶救,患者手術成功,患者最終轉危為安。

肺栓塞並不遙遠
肺栓塞一般是靜脈系統血栓(多為下肢血栓)脫落順着血液迴流,經過下腔靜脈到達右心,然後進入肺部的血管。肺部動脈就像樹根狀的末梢,血管越來越細,栓子脫落到肺動脈就容易將肺部血管堵塞。肺栓塞是最危險的急症之一,70%-80%的肺栓塞患者發病後根本無法抵達醫院接受救治。究其根本,肺是全身的供氧及二氧化碳排出的器官,保證吸進來的氧氣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交換。一旦肺動脈血管堵塞,沒有了氣體交換,氧氣吸不進來,二氧化碳呼不出去,不能第一時間疏通血管,全身各個臟器維持不了多久便會因缺氧衰竭壞死,尤其大腦對於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呼吸停止5分鐘以上就會造成大腦不可逆的損傷,最終致殘或致命。
供稿:外周血管病介入科
編輯:宣傳統戰處 馬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