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微信訂閱號【本草驛站】專欄,逢周六推送!欄目文章均由醫院藥學部中藥師撰寫。內容包括:嶺南本草故事、常用本草功效介紹、本草藥膳、中藥及中成藥的日常使用等,實用、精彩!敬請關注!
帶您認識不一樣的「除濕聖葯」
圖文/藥學部 華成坤主管藥師
引言:最近南方雨水不斷,人也容易受濕氣侵襲而產生各種不適,如頭暈、嘔吐、泄瀉等,這些病症中醫都有較多的方法處理,如使用芳香化濕的廣藿香、佩蘭等,燥濕散寒的蒼朮、草果等。今天要分享的不是以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化濕、燥濕葯,而是好像平時都不怎麼感覺得到它的存在,但卻又是中醫臨床中必不可少且享有「除濕聖葯」之稱的——澤瀉。
關於「澤瀉」這個名稱,《本草綱目》有這樣的說法:「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對澤瀉有「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的認識,這也是此後的中醫應用澤瀉治病療疾的基石。金元時期易水學派的宗師張元素對澤瀉推崇備至,他在《醫學啟源》中說:澤瀉「除濕之聖葯也,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入腎經一也;去舊水、養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腫瘡四也。」張元素稱澤瀉為「除濕聖葯」,其重要性當在同有利水滲濕之功的茯苓、豬苓之上,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澤瀉「去舊水、養新水」之功,《藥性賦》也稱讚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通俗來講,就是能有選擇地除去病理之水,而養生理之水。
澤瀉如此受醫家重視,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澤瀉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中藥?請看:
澤瀉來源於澤瀉科植物東方澤瀉或澤瀉,生長於水澤之地,在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挖其塊莖,洗凈,乾燥,除去鬚根和粗皮即是澤瀉藥材(圖1)。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生長環境,造就了澤瀉「除濕」的功力。澤瀉藥材經過浸潤,切成厚片,乾燥即得到可供臨床使用的澤瀉飲片(圖2)。澤瀉藥性甘、淡,寒。歸腎、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用於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脂血症等。一般用量在6~10g之間。

圖1 澤瀉藥材

圖2 澤瀉飲片
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給出了應用澤瀉的示範,如五苓散,組成有豬苓,澤瀉,茯苓,桂枝,白朮等,此方是治療太陽蓄水證的代表方,外疏內利,表裡兩解;其中利水葯澤瀉、豬苓與茯苓用量加起來共66銖,是整個方劑量96銖的近7成之多,因此,此方還是化氣利水為主,解表為輔;這裡澤瀉的用量最大,有30銖,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也是《神農本草經》所說的「主風寒濕痹……消水」的最好註腳。
張仲景的另一經典《金匱要略》,還記載了一個容易忽視卻重要的方劑——澤瀉湯。此方組成僅有兩味:澤瀉和白朮;仲景對此方的應用雖然只提了十個字「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但一個「苦」字,說明了病情之重,同時也點明了此方的效用,只要是飲盛上泛,蒙閉清竅所致的眩暈都有良效;例如美尼爾氏綜合征、頸椎病、高血壓等等疾病,如見有水飲上泛之證,都可酌情使用澤瀉湯。劉渡舟用澤瀉湯治療重症眩暈,有人用澤瀉湯治療腦腫瘤術後積水,都能取效。

圖3 澤瀉湯組成
從以上可以看出,澤瀉對於水濕病雖然功效了得,但卻鮮有市民對它有較多了解,「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正是澤瀉的藥物性格。研究還發現澤瀉有化濁降脂的功能,可配伍用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與中醫「痰濕瘀濁」相關的疾病,在當今「三高」情況不斷增多的現實下,相信可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溫馨提示:以上提到的相關方劑,不涉及用藥建議,應在中醫師的辨證下使用。
作者簡介

姓名:華成坤
科室:藥學部
職稱:主管藥師
地址:廣州市機場路16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編輯:劉慶鈞
複核:鄭小英、楊艷
責編:鍾天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