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病人——《精神病預後檔案:從遺棄中誕生》讀後

作者在本書序言里提到「希望故事好看」。讀完作品後,我覺得他的目的至少部分實現了——這的確是個有意思的故事,雖然其中有一些不該出現的錯誤。

從書名和內容來看,這部小說只是作者創作計劃的開端,兩個故事裏,第二個整體要好於第一個,特別是一個孩子改變三個女人人生的故事,即便合上書後給我的衝擊也非常深。

這個故事的優點,在於非常自然。作品前期進行了大量的鋪墊,三個女人在紅日的見面並沒有任何反常的地方。三人所患的精神類疾病,作為一根很好的主線,將三樁看似毫不相干的案件聯繫在一起,最終還原了整個案件的全貌。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在將所有線索布局完畢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讓讀者放鬆了警惕,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門後的那個女孩兒身上。最後謎底揭曉時,我才了解到,那些看似雜亂的文字,幾乎都是作者有意為之。在大量的術語當中,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卻出奇的簡單和直接,這種意外也算得上是一種驚喜。

在前言里反覆強調精神疾病的前提下,作者筆下的「精神病院」不過是一個幌子。到底誰是醫生誰是病人,誰需要在正常的世界裏去拯救誰,看完作品之後我反而有些迷茫。在一堆精神病人之中,有如此清晰明白的故事邏輯,甚至讓人不禁懷疑,到底是作者還是讀者精神存在問題。一如周焦不願意給狗起名,最終在司罕的提示下,給狗起名叫「司罕」那樣。

從作品中涉及多處心理學和病理學知識來看,作者當是業內人士。這也造成了兩個主要人物中,司罕的設定比顧問騫更成熟一些。兩位的人設都是怪人,但司罕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畢竟在一般人的認知里,研究精神問題的人,很多時候為了在思維上遷就病人,思路往往和正常人不一樣。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因人而異,但司罕那種隔着城牆拐角都能討人嫌的形象,整體上還是塑造得可圈可點的。

相比之下,「前刑偵隊隊長」的角色有些費解。他離職的目的,是為了找出goat,但這一內幕幾乎整個刑警隊都知道,正如小說最後敵人對其的剖析那樣,他幾乎就是在一線「裸奔」。全書最大的問題,來源於對故事的背景交代不足。關於手電筒和DNA的線索,作者似乎有意把話只說了個開頭,但又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去描述這些疑問,讀者即便到此為止,很難說留下多大的遺憾。再有就是第一個故事裏,被害人經歷的合理性。他最終選擇的方式能否達成目的暫且不說,單說他加把勁兒就能上北大清華的身份,這擱到哪個學校基本上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如果教導處主任像書里寫的那樣,校長估計當不上,被校長開了倒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