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靈感冒」不容忽視,這些對策請提前知道!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這其中很多家長常常感覺有心無力,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出現了心理問題或者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干預?

#1

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識,有心理方面的意識

一般出現心理問題均會伴有一些癥狀表現,如飲食、睡眠出現異常,注意力、記憶力、學習狀態、社交等方面出現反常等,這些都可能是心理問題的表現,需要家長和老師格外注意。

父母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調試策略,如人際交往技巧、學習適應策略、考試焦慮調整技巧等。

#2

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及情緒心理狀態

如果孩子的行為明顯不符合常態,或者與之前行為有嚴重的異常,這些都要引起注意,必要時向專業心理老師求助。

比如,孩子之前很開朗,近期卻特別退縮膽小,經常噩夢連連;孩子開始變得做作業拖拉、容易粗心犯錯,喜歡打斷大人的話,不能安靜或坐立不安等,這些都可能是出現了心理方面的問題,可以到醫院進行評估。

#3

懂得分辨孩子的問題是正常發展還是心理問題

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清楚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來分辨孩子的心理狀態。

比如孩子進入青春期,情緒波動大易激動,而且開始反駁父母,什麼都不跟父母說。如果家長清楚孩子青春期的發展特點,遇見此情況就不會過度緊張,誤以為孩子出了問題。因為這些只是屬於青春期正常叛逆表現而已。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