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孩子和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危機的頻率正在上升,我們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來應對它們來襲。
然而,我們的建議退後一步,首先專註於創造促進心理健康的空間——而學校是建立這些環境的理想場所。
聯繫、期望和目的
新概念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表示,關注「聯繫、期望和目的」是對圍繞心理健康的個人努力的必要補充。
正如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那樣,這需要一個系統支持——這種方法可以創建一個集體支持的生態系統。
1.聯繫:人際關係
創建「聯繫」始於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降低焦慮和抑鬱,提高自尊和免疫系統,並刺激大腦中產生幸福感的中樞。
緊密的聯繫會帶來歸屬感,這與青少年更好的心理健康有關。
學校是產生歸屬感的聯繫類型的理想場所,但實際情況告訴我們,這並不總是會發生。在諸多調查中,大約只有20%的學生表示覺得他們自己對學校有歸屬感。
在諸多案例和青少年來訪者交談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三個不同的步驟,可以稱之為「歸屬過程」:關注、對話和關懷。
教育工作者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步驟,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的某些部分——簡單地關注一個學生,使用他們的名字或正確的昵稱並進行對話,以表明他們時刻都在被關注着、關心着。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歸屬感的方法。
2.期望:能力和目標的一致性
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太大,不堪重負,而這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焦慮和倦怠等負面情緒。顯然,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對學生有着過高的目標和期望。
我們接觸過的大多數學生表示,他們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達不到家長和學校的目標和期望。
然而,榮教授認為,讓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目標和期望與孩子的個人能力保持一致,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青少年想被推動和接受挑戰,但不想被打壓、打敗和去追逐一些根本達不到的目標。
避免這種糟糕結果的一種方法是——確保孩子的能力和家長學校的期望(尤其是涉及學生成績和表現的那些)之間的一致性均勻發生。
根據學校與孩子的環境和個人情況,確定那些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為成功做好準備的學生,並讓他們告訴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在哪裡,然後制定適合他的目標與期望。
3.目的:讓學生自己發現目標
在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學會幫助學生培養「他們想要完成的目標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意識——這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有研究顯示,那些覺得自己在學校被需要並有效地為他們的團體做出貢獻的學生報告稱,他們的心理健康「蓬勃發展」。
榮教授表示,幫助學生髮現目標的一種基本方法是「提出更多問題」。這可以通過課堂上的小組反思會議,或通過提示學生探索他們的問題的答案來實現。任何能讓他們獲得有關他們的興趣和激情的新信息的活動,都有助於他們找到目標。
值得慶幸的是,許多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其中許多事情。然而,當學校一致地促進聯繫、調整期望並幫助培養目標時,他們正在採取措施超越處理嚴重問題,首先解決導致危機的條件。
如果我們希望看到青少年茁壯成長,即使在當今時代的壓力下,創造優先考慮心理健康的空間,是理想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2022)。現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的。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
·Flatt,A.K.(2013)。痛苦的一代:導致北美高等教育心理健康危機的六個因素。大學季刊,16(1)。
·Prowse,R.,Sherratt,F.,Abizaid,A.,Gabrys,RL,Hellemans,KGC,Patterson,ZR,&McQuaid,RJ(2021)。應對COVID-19大流行:檢查大學生壓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性別差異。精神病學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