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衛生日|營造良好環境 共助心理健康

10月10日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由世界精神衛生聯盟於1992年發起,旨在提高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廣大群眾對精神衛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和技能。

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提高認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關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學校、工作單位、社區等環境中,營造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良好氛圍,提供適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水平。

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

「新冠疫情後,全球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更加沉重,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例分別增加了28%和26%,抑鬱症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疫情的壓力,給抑鬱症的診斷及治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重度抑鬱為7.4%。

「後疫情時代」,如何呵護好自身的心理健康?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健康學科帶頭人古鳴兢表示:「處在外在的社會變革和內在的心理衝突交織的後疫情時代,我們可能會出現更多負面情緒體驗,在這個時候需要積極應對,避免負面情緒積壓產生質變,演化為心理疾病。

然而現狀一方面是心理疾病(以抑鬱症為例)發病率逐年攀升,另一方面是國民對於抑鬱症等心理問題還知之甚少,甚至還有比較多的誤解和偏見,認為抑鬱只是性格不開朗、沒事想太多,逃避困難的借口而已,並不認為它是一種需要治療並且能治癒的疾病。抑鬱症患者面臨著病恥感強、疾病教育缺失、就醫治療途徑少等問題,從而沒有及時干預和治療,導致本可以治癒的疾病變成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的頑疾。

因此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在心理健康這一領域非常重要。當出現一些常見的心理亞健康狀態(比如焦慮、煩躁、失眠、反覆感覺身體不適)時,大家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求醫、積極就醫。「

我們可以為心理健康做些什麼?

心理其實和身體一樣,也會生病,通常我們判斷心理問題,和身體診斷一樣,針對疑似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先做心理測評,評估心理健康風險及危機程度,需要干預的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家庭心理輔導、團隊心理輔導等方式進行疏導。

針對個人,心理健康服務除了能診斷和治療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各種心理狀態及精神疾病,還能通過一些專業量表幫助人們認識自我,發現職業能力與興趣等,助力職業及人生髮展規劃。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目前抑鬱症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比達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家長們亟需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比如拒學厭學、考試焦慮、手機依賴等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