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社群討論,某某小區有一個人從樓頂縱身一躍,有人感嘆和惋惜,有人覺得這個人太脆弱,意志不夠堅強,有人覺得這個人太不負責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
這可能是大部分活着的人的觀點,換個角度,誰考慮過當事人的心情?誰考慮過當事人的吶喊?有沒有人關心當事人是怎麼想的嗎?他求救的聲音又被誰聽見了呢?
跟朋友們討論,可能這個人是抑鬱症患者。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作者【韓】金惠男,【韓】朴鍾錫,在書中用大量的案例闡述抑鬱症的情況,讓讀者對抑鬱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習接納抑鬱,找到面對抑鬱的方法,從生活中的小事帶給抑鬱患者希望,治癒抑鬱者孤獨的心靈。
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但不是「精神病」
抑鬱症前期表現可能只是鬱鬱寡歡,過一段時間連話也不想說,最後感到無能為力,對自己人生失去希望,最終陷入絕望,對此我們稱之為抑鬱症。
無論是多麼嚴重的抑鬱症,都是我們身體表現出來的一種疾病,是一種「心理重感冒」的疾病,我們不會因為吃藥就馬上變成精神病,所以要及時就醫。
如果患上了抑鬱症,不要刻意掩飾,以免耽誤治療,要像其他疾病一樣正面積極的對待抑鬱症。
認識抑鬱,接納抑鬱
我聽到有人傾訴過,她叫阿林,她跟我說:今天領導說我不行,說因為我的工作導致全組的工作都延遲,明天大家都要加班,我感覺太糟糕了。我感覺大家都在嘲笑我。
我回家坐在計程車上,看到司機也不停地斜眼看我,路上還遇到堵車,我怎麼這麼倒霉,遇到這樣一個司機,還遇到堵車呢?
回到家,爸爸媽媽也是從來不正眼瞧過她,她覺得她在家就是一個多餘,從來不被人關心和愛護。
阿林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歡她,她覺得工作沒做好,是因為自己太笨了,她覺得還連累了組員們一起加班,自己太差勁了。
她覺得連計程車司機都斜着眼看她,看到她都不喜歡她,她內心反覆告訴自己「我真不行」、「我真不討人喜歡」、「我就不該出現在這個世界」、「我天生就是失敗者」。
抑鬱的人心理總是有兩套規則,一套規則對他人寬容有彈性,另一套規則對自己尖銳又極端。
經常在這樣的高強度壓力下,不能得到緩解的環境下,阿林再也不能承受心理上的折磨,無法正常去上班,她去上班就覺得呼吸急促,壓力巨大,隨時就會暈倒在地。
被送去醫院兩次後,又找不到身體的病情問題,後來父母才知道阿林是患了抑鬱症,無法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這時候父母才重視了起來,再也不對着阿林說:你太脆弱了,你怎麼不堅強點,你怎麼這麼笨,等刺激的話語。
啟用「認知行為療法」,重新迎接生活。
認知行為療法簡稱CBT,是將行為和認知心理學相結合的一種心理治療的形式,它是「以問題為中心」和「以行為為導向」的治療方法,引導和幫助病人找到問題,練習有效的策略,從而解決問題,減少病症出現的癥狀。
與精神類藥物相比,CBT對一部分抑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創傷後應激障礙、飲食失調、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效果很好。
生病就要去看病,跟醫生共同面對,讓親人和朋友陪着。
抑鬱症患者第一步就是要安定下來,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降低患者的壓力感,慢慢調整狀態。
提供安全的環境,陪伴患者找一些小事,積累小小的成就感,從生活中的小事建立患者內心的自信。
要多次的小步的嘗試,如果失敗,輕輕抱抱患者,讓患者冷靜下來,然後告訴他們「你已經很棒了,我們慢慢來」或者「沒什麼關係,也可以放棄的」。
事情的長期積累讓患者不堪重負,所以在恢復和治療的過程中,讓患者慢慢的調整,陪患者慢慢的進步,不要着急,情況終會好轉起來的。
抑鬱症會將我們的個人感受推向痛苦的極限,除非身為抑鬱症患者,否則我們正常人無法想像那種痛苦,旁人不要假裝你懂他的痛苦。
「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抑鬱症不是深不見底的洞穴,而是隧道,那個隧道的盡頭,有明亮的陽光等待着我們。
快樂讀書,讀書快樂!
惠惠讀書,一起讀書,一起寫日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