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21)——精神能量守恆

以下基於一般常識(個人觀察)及概率意義上的假想實驗,無具體數據支撐。

本文可以回答以下類型問題:

  1. 內卷運動下,為何你卷不過別人,選擇躺平?
  2. 為何中國沒有頂級人才(開創型)?
  3. 為何會出現抑鬱等負面心理?
  • 當然,這裡說明的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以班級成績分佈為例:

自然情況下成績分佈呈正態型(單峰unimodal、鐘形)分佈(原點並不表示成績為0):

正態型(單峰unimodal、鐘形)分佈,(原點並不表示成績為0)

內卷下成績分佈呈雙峰bimodal分佈:

雙峰分佈

這兩種情況可應用與任何相對封閉「系統」,如公司績效分佈,國家創新創造力、智力分佈。

常識考慮不會有如下圖情況(偏態分佈):

偏態分佈

為何??

為何我國很難出現如牛頓愛因斯坦歐拉丘成桐(美籍華裔)這類頂級人才,而古代卻有頂級的思想家??

  • 中國共兩個諾貝爾獎莫言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兩個很難說是在智力上高,前者獲獎原因是對中國現實的批判,後者是參考古籍+不懈堅持。
  • 不要攻擊說科學諾貝爾獎對中國不公平,這隻能體現無知。

大家都知道物理世界有能量守恆,那精神世界是否也有相應的能量守恆呢?

  • 這個「世界」可以是大到宇宙,小到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由於封閉沒有絕對,因此弱交流系統,我們假定「無」能量交換。

精神能量指情緒、心態、信念等抽象概念,也包括常說的正能量和負能量,其本質是大腦情感中樞的活躍狀態。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嚴重的兩級分化狀態,無論是經濟還是思想,而現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則向紡錘形(橄欖形)社會形態轉變,但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即交流半封閉狀態,有隱形的「牆」存在。

橄欖球

因此其實中國一直處於相對能量守恆狀態,當然在五四運動等新文化階段,打開了一個缺口,能量中值發生了向前跳躍過程,且現在也在「緩慢地」向前移動。

  •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任何理論實踐都應與實際相結合。

用能量守恆來解釋中國現狀則是,一旦有幾個頂級人才出現,就會有更多(指數級)的躺平人出現,而中國經濟才剛開始高質量發展,依然需要依託普眾。這會產生內向拉扯力,導致頂級人才無法在國內形成。

同樣也可以用能量守恆來解釋為什麼在內卷過程中,你卷不過別人而選擇擺爛和躺平,甚至有些人精神、心理會出問題。

因為精神能量被別人「吸取」了,剩下的分量已經不夠你用了。

同樣地,我們可以用能量守恆來解決自身消極的狀態。

那就是「開發」新的能量渠道,獲取新"能源",最直接的就是高智慧書籍,當然不是網絡小說之類的,那種只會讓人損失能量。其他則是換一個奮鬥方向、精神屏蔽他人、關注自然山川、欣賞一些大咖的名畫藝術等等。

  • 書籍之類的載體是蘊含精神能量的,比如此文也有,只是能量太低,過一天就會消失;書籍中能量被人「吸收」會變少,表現為在這本書的思想上創造新的思想,最終這本書被取代,淪為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