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無塵讀好書(二九七)心理學效應:從眾心理效應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諮詢師苗保平(網稱心若無塵)。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一起閱讀魯芳所著《每天學點心理學效應》一書,今天是該書的「第一章學會認清自己的心理學效應」章節內容。


從眾效應一﹣不做別人的影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經在一所大學裏做過一個實驗。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們,在實驗前被告知本次實驗的目的是要測試人的視覺能力。他請五個大學生坐在實驗室的門口,而後到的人便很自覺地坐在了第六個位置上。當實驗正式開始時,阿希將一張畫有一條線段的圖片和一張畫有三條不等長線段的圖片拿出來給大家看,並讓毎個人比較一下這些線段的長度,然後指出哪兩條線段是等長的。實際上,線段的長度是很容易判斷的。開始時,大家都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接着,阿希便讓他事前安排好的五個人來進行判斷,結果他們都一致並且十分肯定地認為其中某條明顯不一樣長得直線同標準線等長。於是,其他真正參加實驗的人都開始猶豫不決了。結果,在總共18次的判斷中,大約76%的人至少做過一次從眾,只有剩下的少數人沒有從眾。

從眾效應:心理學家阿希的實驗證實了一種現象:當人們見到一種行為或觀點有很多人正在從事或認可時,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與想法為準,下意識地說服自己跟隨大家的腳步,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從眾心理。有的時候從眾是必要的,當你剛剛進入一個集體,如果太特立獨行,就不利於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適當地從眾還是有好處的;但是很多時候從眾並不見得是好事,盲目跟隨、人云亦云,往往會迷失了自己,只有合理的、客觀的從眾才比較有益。

有一個笑話說,有三個人在大街上宣稱集市上有老虎,結果大家都信以為真了,於是一面慌亂地紛紛四處逃走,一面還對遇見的人說:「老虎來了!」集市上頓時一片慌亂。這就是所謂的「三人成虎」。許多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響,不加辨別就盲目跟隨,當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此的時候,他們往往失去了堅持自己的勇氣。

從眾效應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人們之所以很容易選擇從眾,往往是因為不從眾會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而誰都不願意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下生存。但有的時候,大家都知道

該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對的,也不一定適合你。假如你經過理性分析,在積極因素的基礎上適當地選擇從眾也未嘗不可。但要記住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審視形勢的變化,不失去自己的本心,才能比較科學合理地從眾。

解讀

我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有個同學XXX,私下裡他的英語口語並不怎麼好。可是,課堂上英語老師提問時,總能看到他積極地舉手。我聽奇怪這是為什麼?XXX回答說,同學都舉手了,你要是老不舉手,老師、同學會認為你學習不認真。

我說:「老師提問你,你不會怎麼辦?」

XXX回答:「提問到我再說,這不是還沒有一次提問到」

我說:「你這是打哄,不懂裝懂。」

其實,打哄就是一種從眾行為、從眾效應。每個人我想一生中總有一次從眾行為。

從眾行為並非都是錯的,因為在一個社會、在一個集體,你太特立獨行,太有個性,就會被孤立,會造成語言孤立,一個人語言攻擊你,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人、乃至很多人跟着詆毀你;行為孤立,譬如一個寢室的學生,開始時一個人不理你,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很多人開始孤立你,你沒有出現的時候,大家很開心,你一出現,大家馬上沉默。當然,集體中你被孤立,不一定是你的錯,但是由於從眾效應,你也變得有錯。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十分痛心的新聞。離高考還有幾個月,一名高三女孩,因為承受不了班級冷暴力、排擠,選擇在四樓教室的窗前縱身而下,結束了自己17年的生命。其實,有許多同學不見得與這個女孩有矛盾,但是因為從眾效應,不得已也採取了冷暴力、排擠的從眾行為。當然,在網絡上,有很多的「網曝」,其實也是一種從眾效應。

在我們洛陽,最流行的就是「喝湯」的從眾效應、從眾行為。因為洛陽有各種豆腐湯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好多人都是聽他人、朋友所說,而跑去某某家喝湯的,大家都要嘗嘗鮮,而造成「一窩蜂」的從眾效應。還有許多「網紅景區」人滿為患,也是一種典型的從眾效應。

向先進城市、先進單位、先進人物學習,也是一種從眾效應,所不同的是這是一種正能量,積極的效應。

從眾效應存在於社會各個時期、各個人群、各個角落,運用得好就是一種積極作用,繁殖則會起到負面作用。當有人發起從眾行為時,你一定要睜大眼睛,保持理智的頭腦,要果斷拒絕有害國家、有害集體、有害他人利益的從眾效應發生。

再啰嗦一句,當你達到了,或者去努力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你的從眾效應就會對你的人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動作用。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