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手記:孩子不願做心理諮詢怎麼辦


一位家長在反饋完孩子的問題之後,頗為無奈地說:「如果孩子自己願意來做諮詢就好了,可我們怎麼勸他都不願意來。他覺得自己沒什麼問題。老師您說我怎麼才能說服他讓他來呢,我可不可以把他騙過來,然後您直接跟他做諮詢,讓他不要沉迷遊戲了,回學校好好讀書。」

這位家長的表達很有代表性。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心理。第一,他們自己不想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第二,他們希望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第三,他們覺得諮詢師無所不能,只要把孩子帶到諮詢師面前就能萬事大吉。

很能理解父母希望一勞永逸、想做甩手掌柜的心情。但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會一勞永逸,也做不了甩手掌柜。由於12歲以內的孩子並不具備自主改善的能力,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遇到問題,諮詢的主力應該是家長;12歲以後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改善能力,但多數仍然不足以完全依靠自主能力就能解決問題,所以家長的輔助和協同作用仍然必不可少。所以家長希望把孩子直接交給諮詢師、然後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願望,基本都要落空。

家長是孩子一生的引路人,也是孩子成長的責任人。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家長最好的態度不是向外推卻,而是積極承擔。了解自己可以做什麼,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積極面對,正確應對,才能解決所有的痛。

孩子為什麼拒絕諮詢

1.以為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有心理問題

中國的心理諮詢發展比較晚,多數人缺乏心理學常識。心理諮詢是有病的人才需要做的,是多數人存在的認識誤區。特別是孩子周圍的人,包括孩子的同學、甚至老師等,也容易對做諮詢的人產生偏見。

同時,也有不少孩子會把心理諮詢師與心理醫生的概念混淆,認為心理諮詢師就是醫院的醫生,自然會產生恐懼和抗拒。

2.以為諮詢師是父母的幫凶

有些孩子並不了解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他們認為自己沒什麼問題,而諮詢師和父母是「一夥的」,只是來幫助父母講些大道理來說教自己的。甚至和諮詢師說的心裏話又會被告訴家長(不排除一些沒有經驗的諮詢師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他們當然會對諮詢產生抗拒。

3.擔心心理諮詢費用太貴

有些孩子在得知心理諮詢費用之後就不願意來了。其中有部分孩子是因為比較「懂事」,認為自己的病給家裡添了負擔,寧願自己扛着痛苦,或者覺得自己的痛苦還沒到必須花錢的程度。

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常常用諮詢費很貴去暗示孩子應該快點好起來,這種無形的壓力會讓孩子更加焦慮,由此選擇逃避。比如說「諮詢費很貴,你一定要配合治療」、「我都花了這麼多錢你怎麼還沒好」等,孩子就會想「我乾脆不諮詢了,給你們省點錢。」所以我們一般不建議家長告知孩子諮詢費用,在收費時也會盡量避開孩子。

4.認為心理諮詢只是聊天沒有用

很多人認為心理諮詢就是聊聊天,找朋友談談心也是一樣。有一些孩子做了一兩次諮詢沒有看到很大改變,就覺得諮詢無用,產生抵觸。但其實心理諮詢很少可以一蹴而就,問題的解決也無法立竿見影,而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當事人一定時間的堅持與配合。

心理諮詢影響力、諮詢技術的展開,也需要時間和過程。期望一兩次諮詢就解決問題,根源還是對心理諮詢原理了解不夠,或家長本身也有急功近利思想,導致孩子對諮詢結果抱有過高預期而無法堅持。

5.認為有問題的人是父母不是我

不少親子教育問題本質上是父母教育的問題,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複印件出了問題,應該修改的是原件。但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問題,立馬就把責任推到孩子頭上。而孩子往往也覺得委屈,覺得自己沒什麼問題,為什麼諮詢的人就非得是我呢。

在實際案例中甚至有孩子直接跟我們諮詢師說:老師,我們家要諮詢的不是我,而是我媽媽/爸爸。如果孩子接受諮詢,等於就是承認了「有問題的人是我」,孩子自然不願意。而確實有一些父母,從不反思自己身上的原因,看不到自己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而簡單地認為只要孩子接受諮詢,就可以萬事大吉。這是一個認知誤區。

如何讓孩子願意接受諮詢

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道謝,而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道歉。孩子認為要做諮詢的是「有問題」的父母。父母認為要做諮詢的是「有問題」的孩子。孩子成長難免遇到一些曲折,父母應始終站在問題的最前沿,主動擔責,積極面對,與孩子一起來解決問題。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

我們要先理清一個情況:焦慮的到底是父母,還是孩子?

「我希望他回學校讀書,我希望他能聽我的話,我希望ta不玩手機了……」這些其實都是父母的想法,這些想法沒有實現,焦慮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所以此時可能需要諮詢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如孩子確需諮詢,但孩子不願意,父母不能強迫孩子,更不能用欺騙的手段。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而感到焦慮,可以通過諮詢來緩解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因為「沒辦法讓孩子來諮詢」「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而焦慮,說明父母缺少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樣應該通過諮詢來解決。

所以不少父母在孩子不願諮詢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自己先做一個前導性諮詢,解決自己的焦慮問題,同時與諮詢師一起探討教育和引領孩子的方法。而不是以一句「孩子不願意諮詢」就把問題和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2.帶領孩子一起了解心理諮詢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看書、一起查百度等方式查找資料,帶領孩子了解心理諮詢的原理、作用、方式、方法、效果、保密原則等,讓孩子不再抗拒和害怕諮詢。同時也可以把心理諮詢師的資料給孩子看,讓孩子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3.換一個表達方式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表達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比如把「你不想上學,我帶你去找個醫生看看」,換成「你最近情緒好像有點低落,我和你一起去找一位老師聊聊可以嗎」;把「你覺得你問題很多,周末我要帶你去看看心理醫生」,換成「我不知道要怎麼幫助你,你能陪我找一位老師請教一下嗎」;把「關於玩手機的問題,我要跟你好好談談」,換成「關於手機的問題,我有不少疑問,你可以跟我聊聊嗎」;把家長直接髮指令、發脾氣,變成問計於孩子、跟孩子商量、讓孩子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來表達,效果往往會好很多。

4.父母先做心理諮詢

孩子不願意做諮詢,有的父母會選擇等待,「等哪一天孩子願意諮詢了再說」。而用心的家長則會選擇自己先諮詢,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心理諮詢師會和父母一起分析研判孩子面臨的問題,起因是什麼,目前是怎麼樣的狀態,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和方法幫助孩子。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正確的方法,父母就會變成孩子最好的心理諮詢師,比被動等待、各種發脾氣肯定要好。

同時父母先來做心理諮詢,還可以為孩子接下來可能要做的心理諮詢把一下關,對心理諮詢師的專業水平和勝任能力有一個評估和判斷,從而可以讓孩子在心理諮詢上少走彎路。

實踐案例表明,如果父母通過心理諮詢,在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方面有真正的改善,讓孩子看到心理諮詢是有幫助的、有希望的,孩子也就能接受諮詢。

5.樹立對心理諮詢的合理期待

心理諮詢不會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也不會一味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成長。心理諮詢堅守價值中立,不代替來訪者做選擇,而是協助來訪者發現眼前的困境與自己的關係,擁有自己走出困境的能力,找到走出困境的最佳路徑。

樹葉不是一天變黃的,孩子的問題也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現的,而是長期的生活經歷、所處環境所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不可能通過一兩次諮詢就能發生行為上的巨大改變。對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建立合理預期,以促進孩子的配合與堅持。

在改善的過程中,父母的帶頭改善非常重要。這會給孩子傳遞諮詢的力量和父母也在堅持的力量,從而帶動孩子用心諮詢、積極改變。

6.做好相應的預防和保護

在孩子遇到心理健康困惑時,父母應審慎做好一些工作:①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有問題、有病、治病」等敏感字眼;②不要追問孩子在諮詢室內發生的情況,不要追問孩子跟諮詢師說了什麼,孩子想和你交流的時候自然會告訴你;③父母跟諮詢師交流的關於孩子的內容,也要對孩子保密,除非諮詢師有交代可以跟孩子說的部分;④盡量對親友、對周圍人保密,避免不了解的人對孩子「標籤化」,或傳播孩子的隱私。

版權聲明:作者若水三千,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教育工作者。本文系若水三千原創文章,獨家授權今日頭條首發。歡迎網友轉發。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