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感覺活着沒意義?警惕「空心症」

感覺生活無意義,警惕「空心症」

本報記者 董超

面對壓力、不愉快、挫折、挑戰……

我們常會因不安和焦慮而感到迷茫。

此時,最好的辦法是調整心情,重燃希望。如果無法調整這種狀態,長期處於一種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抑鬱的狀態,就可能使人的心變「空」,也可稱為「空心病」。會讓人感覺「活着沒有意思」,缺少生活的動力。

「空心病」是價值觀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礙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大學生中有超40%存在「空虛的自我」的感覺。很多大學生在高壓力為之努力後,覺得實現高回報的希望較小而感到很虛無,沒有目標,進而懷疑人生的意義,甚至焦慮,抑鬱。「空心病」往往是期望過高、責任過大等壓力過後的產物。

那麼,到底什麼是「空心病」?

它看起來就像是抑鬱症,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診斷,多被診為抑鬱症,但所有藥物如水澆石,並無任何效果。

「空心病」有幾個特徵:從癥狀上來講可能符合抑鬱症診斷,患者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通常人際關係良好,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感到迷茫,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凱文認為,「空心病」是「價值觀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礙」。之前有研究表明,如果人感覺自己的生活很有意義或價值,那麼他們的人際關係會更和諧、社交活動更廣泛、身心也更健康,患上抑鬱症、慢性疼痛或殘疾的幾率也會下降。

2015年,北大學霸吳謝宇用啞鈴襲擊了母親的後腦,致使母親當場死亡,吳謝宇隨後潛逃。2020年,這場轟動全國的弒母案終於進入庭審環節。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何以成為殘害親生母親的魔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的回答也許能夠解釋這一切:「他雖然有高智商,但內心卻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孤獨感和生活無意義感讓心變「空」

有人會問,為什麼會得「空心病」?

「空心病」是不是抑鬱症的一種?

徐凱文曾在解釋「空心病」時說,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往往十分優秀。他們學習好、工作優、情商高,卻有着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下去。

「空心病」確實具備了抑鬱症的某些特徵,比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但與抑鬱症不同的是,「空心病」更多是一種價值觀的缺失。價值觀對人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一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是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從而找到人生的意義。但某個觀念的形成和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因此,作為孩子人格形成的塑造者,家長的教育方式顯得至關重要。

「空心病」其實有具體的判斷方法,徐凱文列出了七點:

一是從癥狀上看符合抑鬱症診斷標準,如表現為情緒低落等。不同的是,所有這些癥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和突出。

二是患者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不知道為什麼要活着。

三是通常人際關係較好,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努力完善自我,但似乎這一切都是為了別人而做。

四是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五是有強烈的自殺意念,這種自殺意念並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

六是可能從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開始迷茫。

七是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

活在當下明確價值取向

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國外有研究將高壽秘訣概括為:飲食有節,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喜歡鍛煉,有責任、有歸屬感,保持健康體重。

廣東省人民醫院林曙光、譚寧發表述評文章指出,積極心理,包括幸福、感恩、同情心、自信及希望等對心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林曙光強調,人不要追求自身愉快經歷的「享樂」,而是要追求心理幸福感,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滿足,會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那麼,怎樣才能遠離「空心病」?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心理三病區醫師楊曉磊建議,活在當下,把注意力放在現實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而忽略了過程就是忽略了生活本身,讓我們無法體會到生命的真實存在感。在這些過程中體驗,才能構成生活的本身。比如,早上起床時體會慵懶的狀態與伸懶腰的感覺,上班路上體會不同人群或忙碌或休閑的感覺和自己走路時的姿態,用餐時好好體驗每道菜色的鮮味帶給你的感覺,與朋友歡聚時感受自己和朋友快樂的心情,旅行時欣賞旅程中每一個美麗的瞬間……這些體驗過程才真實地構成了生活的全部,它會在日積月累中幫我們最終在日常的點滴中理解生命意義所在。

讓愛向外擴散,不以自我為中心。如果我們將自己的能量散發出去感染身邊的親人、朋友和社會,把我們的愛給出並使之流動起來,我們的內心也許就會收穫充實和滿足,就不會讓自己精神上充滿匱乏感。

向內尋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尋找與自己的價值取向相符的部分。所謂相符就是我們願意全身心投入並願意為之付出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慢慢地就會找到自己內在的使命,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活出真實而又有意義的一生。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董超 萬濤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