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過半學生可解開遊戲防沉迷系統,反映了什麼問題?為何系統不斷完善,學生總能找到「破解辦法」?
據央視記者調查,部分店鋪在銷售租賃遊戲賬號過程中並不會核實買家年齡,明知買家是未成年人也不會勸阻,甚至將「無防沉迷」作為賣點之一。不少學生告訴記者,同學間往往會相互討論尋找防沉迷系統的漏洞,從2007年防沉迷系統上線到現在,面對不斷完善的系統他們總能找到解決方法。
01
管心營答覆:
對於這個事情,我們認為,孩子不能玩手機的時候,家長反而要小心了。
我們管心營接到到來訪者中,出現厭學症的家庭中,孩子休學在家十個有九個有所謂的網癮問題,但是神奇的是和我們聊天的時候,孩子很少拿出手機,並沒有表現出「癮」。
我們管心營認為,孩子不是有網癮,他只是不知道幹什麼,他總得找個事情干吧。
畢竟在生活中喜歡學習、熱愛學習的人真的太少了。
開玩笑地說,天生就喜歡學習、自律性又高的孩子,這個概率和中彩票是差不多的。
甚至彩票的概率還更高一些,畢竟彩票可以買很多次,孩子的出生只有一次。
根據我們做諮詢這麼久的經驗,我還真沒見過那個家長靠「堵」可以解決孩子的問題。
最嚴重的情況,有一個家長送兒子去戒網癮的學校,結果非但沒有效果,還導致了孩子特別仇視父母,回家之後變本加厲的玩遊戲。
父親再管教他的時候,兒子直接和父親動起手來,兩個人都受傷了,還好母親在旁邊勸住了。
「我也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去那個地方網癮沒解決,反而學會了打架。」父親對我們這樣說,他也感覺十分後悔。
本來孩子不願意上學,就是受不了學校裏面嚴苛地管理,和老師發生衝突,又得不到家長的支持,一時委屈就不願意去上學了。
結果回到家父母的態度又很惡劣,當親子雙方處於對立關係中的時候,自然孩子就不願意聽父母的。
而在戒網癮的學校里,管理更加嚴格,老師和孩子的關係更加強制,發生矛盾時更加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加劇了親子關係的對立,問題自然得不到解決。
02
我們管心營一直都認為玩遊戲不是問題,問題是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不去寫作業、不去上課等等。
主要的問題並不是玩遊戲有什麼問題,而是親子關係不好。
遊戲不是真正的問題,親子關係才是問題,只是親子在對遊戲態度的分歧,把矛盾外化出來而已。
我們之前接到的來訪者,沒有網癮問題也有其他的問題,比如孩子整體出去玩禁止孩子社交、孩子沉迷寫小說父母把本子給撕掉、孩子喜歡二次元把手辦給扔掉等等。
家長這樣幹了之後,孩子會變得如家長期待的一樣聽話嗎?
沒有一個孩子會屈服於家長強制管教,問題統統都變得更加嚴重了。
但凡是有厭學症不去上學的孩子,在玩手機,當父母斷掉玩手機這條渠道之後,孩子出現強迫行為、自殘行為、睡眠障礙等問題的概率直線上升,那個問題不比玩手機嚴重?
當然我們管心營不願意稱為孩子的問題,而是認為是孩子沒辦法通過手機疏導情緒之後,那麼孩子就會把所有的力量來對抗父母。
也就是說,原本孩子可以通過玩手機來分散自己的精力,但是手機不能玩之後,本來就處於對抗狀態的親子關係,關係變得更加糟糕。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沒有手機可以玩,孩子的精力就全部都放在和父母的對抗上。
而對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讓一個人順心很難,但是讓一個人不順心,辦法有一萬種。
所以,當孩子不能玩手機的時候,家長反而要小心了,因為孩子所有精力都會用在對付家長上。
您的所有轉載,都會幫助到厭學症孩子,所以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