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思維緣起於「第一性原理」的說法。所謂「第一性原理」既可以說是物理學原理,也可以說是哲 學原理,但它歸根結底是一種思維方式。
總體而言,人們現在已經開始認識到,「如果沒有某種概念框架,個別觀察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孤立的,其 意義也往往是神秘的,甚至是無用的」。進行底層理論思考,是心理學必修的功課。
比如,普通心理學知識告訴我 們,物質決定精神,大腦結構決定大腦功能; 但是,若理論的思考告訴我們,反過來的順序,即功能先於結構的可能性 也是極大的,這是否會促使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方向? 一頭扎進認知神經科學實驗中,而不去理會認知科學哲學已經 經過了三代理論的更迭,甚至根本不去想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使我們的研究多是重複和驗證他人,而極度缺乏創新 性。
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如此,只知道使用現有的軟件平台和程序做「碼農」,而不去關心最底層的「0、1」二值邏輯 這一智能科學的第一性原理,自然也會使我們在人工智能領域只能做個小跟班,只做改良之事,而無創新之能。
當西 方心理科學被引進中國之後,始終還沒能很好地與中國文化和中國人血脈融合起來,因此當下的心理學知識仍然缺 乏「本土」力量。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國儒釋道關於心性的哲學思辨中汲取本土的力量,比如建構起一套以道德為本 的儒家正念體系心理學學說。
當然,更值得中國心理學認真思考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心理學學科理論中的當代 布展,在中國幾乎是內隱地缺席的。
我們對西方心理學主流方向是否太過於無批判地追逐了? 希望心理學研究者沉下心來,能夠時不時地跳出「廬山本地」,去熟悉和把握科學與人文背後存在着的底層邏輯 和底層框架,以便識得「廬山全面目」,從而源源不斷地做出創新性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張建新(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