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2022年11月02日22:55:26 心理 1597

第4課

【如何運用「五巧法」提升心理矯治效果 】

在多年的心理矯治工作中,筆者發現,邪教人員有一個普遍的特點,他們由於受邪教歪理邪說影響,大多陷於狹窄的思維衚衕走不出來,很難接受與他們的觀點不一致的思想觀念,與他們溝通需要掌握嫻熟的談話技巧。在實踐中,筆者常用「巧入話題、巧思共情、巧用提問、巧設場景、巧改錨定」等談話方法,稱為「五巧法」。

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 天天要聞

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 天天要聞


巧入話題——溝通


巧妙引入話題,是減少談話阻抗的重要法寶。

在人際關係中有句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在矯治過程中也不例外。我們知道「全能神」邪教痴迷者有一部分人喜歡裝傻充愣,不願意開口交流,甚至是「一問三不知」。所以,我們在做邪教人員的心理矯治工作之前,儘可能先了解對方的地域文化、興趣愛好等,這樣才能做到「投石問路」,巧妙介入話題。如:「全能神」痴迷者陳某,男,20歲,江西籍,其父母帶他來向我們求助。在談話過程中,陳某經常搖頭晃腦,還故意衝著我們連續打噴嚏,言行舉止更像智力不全的「孩子」。面對陳某的「裝」,我們採用巧妙引入的方式引入話題,從江西的風土人情談起。知道江西人都愛吃辣,我們送了一瓶辣椒醬給他,面對我們的真誠,陳某不好意思繼續裝下去了。這時,我們真誠地對陳某說:「你並不是沒有修養的人,更加不是一個傻子,你只是想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解決問題。」陳某慢慢體會到我們是想幫助他解決目前的困惑,開始願意交流了。這種巧妙引入話題,不直擊要害的繞開阻抗的方式減少了對方防禦,從建立起關係入手,往往談話效果會達到事半功倍。

多數邪教人員被邪教歪理邪說長期的洗腦,沉浸在邪教描繪的虛幻世界裏,內心對外界豎起一道防禦的牆,如何打破這道牆?就要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巧妙引入,給予尊重和足夠的耐心,才能打開溝通之門。


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 天天要聞


巧思共情——同頻


所謂的同頻共振,在聲學中是指一處聲波遇到另一處頻率相同的聲波時,會發出更強的聲波震蕩,這就是共鳴,也就是同頻共振,而共情的能力是實現同頻共振的基本條件。

所以,心理矯治工作中需要共情的力量。如:「法輪功」痴迷者林某,男,38歲,原某大學的教師,因製作大量的邪教宣傳品去散發,被法院判處緩刑有期徒刑三年緩五年執行,一個前途無量的青年骨幹教師從雲端跌到谷底。其妻子為了家庭的幸福,不想丈夫從此頹廢了,請求我們上門對林某進行心理矯治。我們發現林某的內心充滿了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刺蝟,面談時他總是背過身,臉龐朝上,閉着眼睛,根本不屑於看你一眼,我們分享給他的水果被他當面扔到了垃圾桶。面對林某的無理,我們依然微笑着說:「我們知道你內心覺得很委屈,如果你這樣做會感覺舒服一點,我們能理解。」「你的人生目前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如果可以,我們一起來看看『法輪功』是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通過類似溫暖的語言來共情,像「容器」一樣來包容他的退行(成人做出像小孩的幼稚行為),輕輕觸動他原本柔軟的內心,逐漸使其回歸理性思維,使談話變成和諧的音頻,實現同頻共振,最終幫助林某擺脫了「法輪功」邪教的精神控制。

我們在與邪教人員談話過程中很難做到共情,是因為我們容易先入為主給他們貼標籤,或者急於把觀點灌輸給對方,這樣往往容易激起「逃跑」或「攻擊」的兩種狀態,「逃跑」是不接招,直接沉默,「攻擊」就是把內心的憤怒投射到我們身上,使談話無法順利進行。所以,我們要善於用共情能力,達到同頻共振,一切便能水到渠成。


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 天天要聞


巧用提問——靶心


在心理矯治談話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探究式和假設性的提問方式,準確的提問就如打靶聚焦瞄準了靶心。

探究性提問能夠讓對方就有關問題、情感給予詳細的說明,獲取更多細節信息;假設性提問方式可以引導對方表達心中真正的感受。

當邪教人員的話語較少時,我們多採用探究性提問方式,當他們的思維情感混亂時,我們宜採用假設性提問方式,鼓勵表達真實想法。如面對「全能神」邪教痴迷者的張某,她一開始不太願意交流,只是不斷的搖頭說心情不好。這時,我們採用探究性提問:「心情不好有很多原因,你想此刻做點什麼,能讓你的心情好點呢?」「你心情不好,內心還存在哪些顧慮呢?」讓她體驗到一種開放的問話,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並且在當下去思考自己的處境。當張某反覆用強硬的態度表示「我信仰的就是基督,就算坐牢也不放棄信神」,我們多採用假設性提問方式:「假設你信仰是真的基督,為何全能神要違背《聖經》的內容讓你發毒誓呢?」「假如你真的坐牢了,你是蒙福還是受難?」「如果你的人生還有另外的可能,除了坐牢,你還會做怎樣的選擇?」每次確認的答案都離她內心真實答案更近,不斷弱化她對邪教的堅持,啟發她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在大量的事實面前,在不斷地此時此地的反思之下,張某最終選擇放棄了邪教,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


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 天天要聞

巧設場景——換位


在矯治談話中,發現邪教人員的思維模式不容易被撼動,但一個人的感受與情感是無法否認和欺騙的,哪怕他們在信邪教過程中存在着偏知偏信,但他們都無法迴避自己的內在體驗。

所以,設定舒適的談話場景,能有效降低談話對象的戒備心理,增進信任感,從而增強談話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物理空間位置的變換,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給對方不同的體驗,進而改變其固有的認知。如:方某,女,35歲,性格偏強勢,因信「全能神」邪教而離異,離異之後很痛苦,經朋友介紹過來求助。我們通過面談發現方某具備較好的覺察能力,於是,模擬她和前夫的婚姻模式,情景再現中發現她總是不自覺地「沖」到丈夫(遊戲扮演者)的前面做決策,之後又覺得「丈夫」不理解她的付出而身心疲憊,我們讓她嘗試換一個位置,走到「丈夫」的右側靠後位置,再問問她的感覺,這時,她說:「感覺很舒服,很有安全感,沒有那麼累了」。通過設定場景,改變方位的體驗,讓方某更加直觀地反思到自己在夫妻相處中存在的問題。方某徹底放棄「全能神」邪教之後,我們幫助她實現了復婚的願望。後來,方某回憶說,她當時正是因為「位置」的改變,讓她看到不一樣的「角度」,體驗到不同的感受,才慢慢打開自己的心結,正視真實的自己。


上課了,安丘市反邪教線上課堂第4課開講! - 天天要聞

巧改錨定——認知


「錨定」是人們在作決策時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即先把自己錨定在某個事物上,只注意到自己相信的,忽略了很多自己覺察不到的重要信息,錨定心理也可以喻為心理的「標尺」或「心錨」,它是思想、觀念、感受的綜合情結,改變錨定的過程也是在調整一個人的認知過程。

邪教在誘導人上當受騙的時候不斷拋出誘餌,像「圓滿」之說,導致有一部分「法輪功」痴迷者將「圓滿」這種誘因和練功打坐的狀態結合而不斷刺激神經,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不斷重複,就會習慣成自然,甚至出現一些幻覺,像這種能刺激邪教人員產生特別感覺的事物,我們稱之為邪教中的「心錨」。如:「法輪功」痴迷者王某,男,21歲,原是廣州某大學讀大二的學生,因習練「法輪功」而主動退學,在他看來自己已經「開天目」(邪教宣揚的特異功能,人體有第三隻眼睛能看到異象),能夠洞察宇宙的真理,不再需要大學文憑了。其父親萬般無奈之下,強行帶他到我們的矯治中心。首先,我們表示尊重他退學的選擇,不評判對錯,其實,王某的心錨就是邪教描述的「開天目」,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新心錨」替代。我們鼓勵他反覆當著矯治老師的面來打坐練功,由於環境和心境的變化,他每次打坐練功的體驗均不同,再也找不到原先「開天目」的感覺,過去的「心錨」在新的體驗中不斷發生着改變。然後,每次談話前,我們都給他做放鬆治療,在他達到一种放松的狀態後,開始種下「新心錨」:分析佛教的「圓滿」和「法輪功」「圓滿」的區別,讓他反思自己退學的勇氣來自哪裡?假設退學的勇氣支撐點是「開天目」, 萬一邪教描述的「開天目」是不存在的呢?當王某醒悟過來之後,他選擇回到校園讀完了本科,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後來,王某感慨說:「謝謝你們的客觀分析,才讓我懂得大學文憑的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邪教人員長期沉浸在各種歪理邪說里形成的「心錨」不容易被改變,我們需要在某種特定情緒中種下「新心錨」,就像潛意識催眠一樣,需要巧妙重複的暗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邪教人員大多數是沉浸在自我世界裏並不知邪教的危害,或者潛意識知道卻無力擺脫。心理矯治談話過程就是巧妙地運用談話技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扭轉偏頗的認知與行為,要讓他們的內在認知變成可為自己掌控的適應性認知與行為,從「你要我改變」成為「我自己要改變」,這就需要我們用心用情用好談話技巧,幫助邪教人員打開心結,糾正錯誤認知,擺脫邪教的精神桎梏。


來源:渠風清韻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