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心理學在眼下這個信息社會越來越重要了,如果你經常對你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感到困惑,對層出不窮的網絡熱點問題感到不解,你不妨關注一本火了好幾年的大眾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我們一起看看,或許裏面的某些理論和觀點能夠讓你有所感悟。
雖然這個譯者把普羅大眾在書名上翻譯成了「烏合之眾」,但其實並沒有貶義,因為在這本書中討論的群眾們的行為邏輯,用這個詞語傳達頗為貼切。
書中一共分了三卷。第一卷里第一章的內容為群眾心理。什麼是群眾?一群人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為了一種特殊的目標而集聚起來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採取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種群體我們將其稱之為心裏群體。這也就是我們目前網絡社會上的這個群體。這個群體日常現實中積累了諸多對不公平社會現象的不滿情緒,形成了在某一問題上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但為了某些原因,他們不會在日常現實中有所表達,這是心理基礎。
《烏合之眾》里說,個體獨自一人的時候,他會對自己的反抗慾望加以限制,但當他失去自己的個體身份,與他的群體集合,他就會感到自己充滿力量,這部分群體集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使他們不再約束自己的念頭,變得敢於行動,不加思考的行動,他們的思考特點就是容易接受暗示,特別是偏見,傳染偏見,他們的行動特點就是衝動,只要你給一個燃點就可以引發他們行動,這個燃點通常就是網絡熱點、痛點、癢點。基本上可以認為:一、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境如何。二:群體固然經常是犯罪群體,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義的群體。
女官員事件,因精緻打扮涉嫌高消費及不專業的發言表現而觸發了網絡敏感神經,顯然是這是當下網絡常見仇官仇富群體的又一次狂歡,該事件持續發酵勢必會使把不良情緒繼續放大,於國於民都有害無利。
我們一定要脫離這種極端化思維,先不論這個女官員背後是不是有大家猜測的腐敗問題,客觀地講,消費是一種個人自由,任何人都無權干涉,除非她用的錢來路不正,而按照我們的制度規定,一般也是有實名舉報,線索合理才能查,現在這樣大費周章大起底,是不是也涉嫌人權問題?
一直以來,官員得抑鬱症自殺的報道都屢見不鮮,官員雖然在權力機構任職,但他們日常面臨的壓力和莫名的質疑同時也不少。雖然現在因網絡的存在,輿論監督對防腐的利劍作用很明顯,但也不能矯枉過正,畢竟那些矯枉過正的瘋狂運動相去還未遠。
這種事情究其原因還是目前大眾對公務員群體有一種固執的偏見,那就是應該低調、樸素、務實、內斂,可能這也不能怪大眾有這個偏見,因為長期以來這就是他們想塑造的目標形象,可以說,這一開始就是個錯誤。這種片面的形象目標使得公務員們人格分離。一方面他們的確有錢消費,三萬的耳釘幾千元的絲巾,注重形象的中年女性絕對有能力購買一二,作為重大重要場合為自己形象增添光輝的投資,現在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有了這個消費能力,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個官員明收入已經達到這個水平,家庭也確實沒有別的負擔,但是卻總是穿着打補丁的衣服,故意塑造樸實的形象,那才是有問題的人,這個典型在《人民的名義》里就有。
我們應該跳離這種固性思維,一個文明的國度不應該這麼偏狹。反觀世界政壇上的女性從政者,一個個也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也不拘大牌小牌,有的甚至還能帶火經濟發展。
歐洲女官員
阿根廷女官員
東京女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