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是以「爆發智慧」為探討對象的系列文章的首篇。「爆發智慧」不是孤立的,其承接「以事為主」、「抓住主旨」兩大內容。最終目的通過理解並實踐「以事為主——抓住主旨——爆發智慧——多重獲利」來幫助我們實現持續的自我提升和快樂生活。
引:
歡迎大家與逍遙一起來到「爆發智慧」的世界。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分享,大家對爆發智慧是多了份期待還是增添了一些沉穩?
經歷這麼長時間的分享,大家是否爆發過智慧呢?是經常爆發,還是偶爾出現,抑或尚未謀面呢?是爆發而不自知,還是逐漸有了在主觀意識層面上的理解呢?
經歷了「改變」(階段),進入了「融合」(階段),當逐漸理解了「以事為主」和「抓住主旨」後,「爆發智慧」還是那麼神秘嗎?還是那麼令人期待和嚮往嗎?
逍遙相信,對於許多已經邁入「精英之自我修鍊——持續提升、快樂生活」大門的朋友而言,已經在「以事為主」的過程中,多次爆發了智慧,並對「爆發智慧」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已在「爆發智慧」的海洋中航行已久。
當然,由於受「逐利的天性」影響,陷入「以我為主」的「趨利避害」、「重法智、輕心智」、「秒決策」的隱性圍牆往往是難以避免的。即使是逍遙自己也經常一時間陷入「以我為主」之中,只是自知得更快一些罷了。所以,逍遙也相信還是會有很多朋友對「爆發智慧」是疑惑並期待的。希望這些朋友能在「爆發智慧」階段的分享中楊帆啟航,爆發出屬於自己的智慧,真正進入「持續提升、快樂生活」的精英之自我修鍊之中。
無論大家目前處於「精英之自我修鍊」的哪個層級,在分享「爆發智慧」這一階段的具體內容前,逍遙都覺得大家有必要思考兩個問題。
一、「精英」與爆發智慧的關係
1、為什麼用「精英」一詞?
說實話,除了為了區分與其對應的「大眾普及教育」以外,必須承認:精英這一名詞的選用還有吸人眼球的目的。
依據逐利的天性,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精英作為少而優,優中之優的代名詞,自然會被大多數人劃歸為喜好的範疇,自然也就很容易被確定為「利」的表現(無論被意識還是被潛意識來確定)。即便沒有迫切地成為精英的意願,至少看一看還是無妨的。
另外,畢竟,利有公、私之分。無論逍遙主觀上多麼希望分享的內容能夠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有助於大家(公利),逍遙同樣也希望分享的內容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和理解(公利、私利),而分享的持續性還會促進逍遙自身的修鍊(私利)。
所以,精英這個詞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逍遙的分享中。
2、回歸正軌
但是,逍遙也清晰地知道:對於深陷三重圍牆的人而言,依「利弊」而「秒決策」所帶來的興趣對於真正提升智慧而言,意義並不大,而對於提高人格素質(應對由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心理及相應情緒波動的能力)而言,意義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
舉個例子。
為了儘可能地削弱大家對於精英二字的「基於利弊分析的既有理解」,逍遙分享的開篇就探討了「精英」的內涵——能夠正視自己,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發揮優勢,改正不足,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方為精英,皆為精英。
試問:有多少朋友還記得這個內涵,有多少朋友還在意這個內涵?而如果依據剛剛分享的「抓住主旨」的相關內容,理解並實踐這個內涵絕對應該屬於高層級的「自身主旨」,將其作為分享中的最高層級的「自身主旨」亦不過分。
不過,逍遙也理解,對於沒經過(或剛剛開始)自我修鍊,尚深陷三重隱性圍牆的朋友而言,看到了「利」,卻不去專註於如何獲利(如何成為精英)是不現實的。既然專註於如何獲利(重法智),即使對那些少數的,認認真真地聽過、看過逍遙分享的朋友而言,這個最核心的「精英」內涵往往也會由於不能直接回答如何成為精英而經常被忽略。至於把這個內涵作為「自我修鍊」的評判標準、常常思考就更難了。
可是,現實中,如果我們願意依據這個內涵,結合具體的事,運用心智進行系統思考,往往就能幫助我們來合理地分析和解決各類的難以抉擇和實現的問題。
例如,年輕人往往會面對「是應該就業還是考研深造」的問題、「是跳槽還是繼續留在原單位工作」的問題。這類問題豈是用「利弊」分析就可以輕易決策的?而當我們用「精英」的內涵來思考時,絕對可以為我們指明分析和評判的方向及依據了。換個角度來思考,上述問題的答案絕不是簡單的是與否,而是在結合「我」與「非我」(擬考研院校、具體工作單位)實際情況下,爆發智慧自己來分析和決策的結果。
總之,逍遙分享的目的絕不是幫助大家成為那個名義上的優中之優。實現持續的自我提升才是真正的主旨。而這個主旨的實現必須同「以我為主」進行長期的鬥爭,力求走出三重隱性圍牆,實現智慧和人格素質的融合和提升。而當我們通過持續的修鍊,將更多的「非我」融入到「我」的範圍之中,在「以事為主」的過程中,抓住主旨、爆發智慧、積極地實現多重獲利時,我們的生活也必將變得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快樂。
所以,「爆發智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理解並實踐「精英」內涵為前提的。它是幫助我們走出隱性圍牆的「十六字方針」一部分,「以事為主——抓住主旨——爆發智慧——多重獲利」必須融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在爆發智慧,成功逐利的過程中,真正實現「持續的自我提升」和「快樂生活」。這才是真正的精英之自我修鍊——持續提升、快樂生活!
二、「爆發智慧」是難是易?
如果讓逍遙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的答案是:爆發智慧並不困難,時常發生。但是,對於仍然深陷「三重隱性圍牆」的朋友而言,「爆發智慧」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不過具體而言,不容易往往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自我的圈圈中游弋之時,難以發現環境的變化。
逍遙經常建議聽我課的學生寫反饋,多數的學生覺得沒什麼可寫的。而在那些最終能夠提交反饋學生們的身上,逍遙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那些學生都有過一類同樣的感受:老師,我一直以為每天沒什麼不同,現在我才知道,周圍的事物都在發生着變化。可以寫反饋的內容並不少,只是我原來沒有發現罷了。
只要能發現就好。發現了變化,大腦的思維才能動起來,思維動起來了,爆發智慧的機會自然就多了。
大家可能還記得,在改變階段分享的後期,逍遙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抑制了我們的自我提升呢?逍遙的結論是「三重隱性圍牆」。說得具體一些:在逐利天性的影響下,我們更傾向於重法智,進而逐漸地養成了依「經驗、好惡和聰明勁」而「秒決策」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會由於「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和「近乎不變的基於結果的評判機制」而越來越被強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忽略變化,弱化心智的作用,甚至於完全忽略心智的作用。再也看不到,發現不了「新內容」,自我提升也就停止了!
其實,如果一個人發現不了變化和不同,認為生活單調、枯燥、無趣、乏味往往就是深陷圍牆,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而不知,而「秒決策」的表現。自然難以實現智慧的爆發了。
第二,在逍遙眼中明明已經爆發了智慧,卻被我們忽略了。
逍遙相信,所有朋友都爆發過智慧。只不過很多時候,被「以我為主」的「秒決策」忽略了。
很多朋友都把爆發智慧看作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認為難度大,而一旦爆發了智慧就應該能解決很多大問題。這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誤解。而這種誤解往往會反過來抑制我們大腦的思維活動的活性和範圍,進而抑制智慧的爆發。
請問:面對一個未知的問題,突然靈光一現找到了解決方法,不屬於爆發智慧嗎?
請問:你難道沒有過「原本不會做一道題,突然就做出了答案」、「上課時,原本沒聽懂,課後詢問他人後,突然就聽懂了」的經歷嗎?
只要我們願意思考,先不說「靈光一現」的結果是否合理,至少我們往往會發現變化,爆發出智慧。而如果我們願意在「以事為主」的基礎上思考「事」和「環境」的變化,爆發智慧往往就在身邊。
一個例子。
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沒有按時提交反饋。她的解釋是記筆記的那張紙找不到了,所以沒法完成反饋。逍遙詢問道:你是一個人在上課嗎?如果「以事為主」的話,沒有筆記該如何呢?學生稍有停頓,微笑地說道:「老師,我應該參考一下其他同學的筆記。」
從沒有完成要求,「以我為主」地解釋原因,到「以事為主」地分析,提出解決方案,這期間是否爆發過智慧呢?
逍遙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不止一次。且聽逍遙做以簡單分析吧。
1、與「心智」有關的智慧爆發
不難理解,逍遙所希望的反饋是離不開心智的作用的,而且往往需要智慧的爆發。換句話說,不思考則很難;沒有改變(無論是思維上的還是具體行動上的)也很難。而面對困難時,在逐利天性的影響下,除非已經產生明顯的弊,多數人都會選擇忽略困難。因此,學生以丟失筆記為由來解釋沒寫反饋,在逍遙看來,不過是面對困難時的一種「秒決策」罷了。決策的實質,或者說是學生對這件事所確定的主旨基本上就是「能不寫就不寫吧」。
但是,經過交流後學生的主旨發生了改變。由「能不寫就不寫吧」調整為「應該寫」。所以才會有「我應該參考一下其他同學筆記」的新決策。
抓住主旨往往都是爆發智慧的結果,往往屬於「心智」爆發的產物。
2、與「法智」有關的智慧爆發
相信很多朋友是能發現這類智慧爆發的。畢竟,學生的回答體現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選擇不寫反饋,而是參考其他同學的筆記來寫反饋。
但是這類智慧爆發是否為也蘊含著心智的爆發呢?如果按逍遙提出的十六字方針來分析一下的話,當其爆發了心智,調整了主旨,認為應該寫的時候,「我」的邊界也隨之擴大了,一起聽課的同學才被納入到「我」(聽課系統)的邊界之中,成為同類要素,系統分析的層次得以提升。所以,參考其他同學的筆記的新決策似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所以,即使是這樣的小事件往往也隱藏着「心智與法智」相互作用下的,智慧的多種爆發。
掉到水裡不一定會被淹死,不游才會被淹死。當你認識到走了彎路的時候,你就已經走在正路上了。
那些難以發現「智慧爆發」的朋友,不要再對小的,容易的,能夠使我們簡單快樂的「智慧爆發」,嗤之以鼻,視而不見了!離開了「以事為主」,僅僅在「利弊」的影響下,痴心期盼所謂的「大的,複雜的,難以理解而有意義非凡」的「智慧爆發」,最終往往不過是望洋興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