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知乎上有人問,孩子上初一了,女孩,最近強烈要求每晚要鎖門睡覺怎麼辦,大家有同款娃嗎?
結果下面的回答多半是挺娃,而不是挺家長的。
我也寫了個回答,我說,不知道有沒有同款娃,但我相信有很多同款父母。
結果很多人在評論區說,因為自己鎖門,媽媽把門砸了,還說她不對。
還有人說,已經結婚了,父母進房間還是不敲門。
說實在的,我的家庭氛圍相對輕鬆,小時候農村也沒有條件給每個孩子安排一個房間,所以多半是跟大人一起睡,要不要關門這個問題,好像從來沒想過。
但評論區很多人的回答,還是讓我很吃驚,原來真的有父母無法接受孩子關上自己的房門。
這幾年,原生家庭是個很火的詞,貌似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很糟糕,自己很受傷。我也回答過很多類似的問題。
對於年少時的創傷,大概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療愈。而且有的人能夠自愈,有的人可能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不管怎樣,自愈和成長都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
就算是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也不能免俗,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直在自我探索和療愈,最終實現了自己的自性化。
在《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一書中,資深心理醫生李孟潮通過分析榮格一生最重要的30個夢,解密了榮格不為人知的人生痛苦、仿徨、超越和成長,探索榮格的自愈與成長之路。同時這也是李孟潮老師自己的心靈成長之路。
01.榮格坎坷而偉大的一生
1875年,中國的同治帝去世,光緒帝繼位。這一年,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出生在瑞士。
榮格不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但關於有兩個哥哥,還是三個哥哥,沒有確切的證據。
榮格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神職人員,但父親其實對自己的信仰是不確定的。他告訴榮格,可以去寫任何他喜歡的專業,但不能做神學家。
現實中,榮格對父親的感情是很矛盾的,他既渴望父愛,但對父親的無能也非常不滿。榮格曾說過,他覺得男人很可靠,但男人總讓他失望,不是他的理想性客體。
榮格的母親有精神疾病。而且父母關係不合,在小榮格三歲的時候,他們開始鬧離婚。對榮格來說,女人是不可靠的,和女人之間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戀。
對於孩子來說,父親代表着男人,母親代表着女人,父母是孩子對人際關係的最初形象。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會深刻地影響着孩子長大後的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
但對於榮格來說,父母給他的印象是,男人可靠但讓人失望,女人沒讓他失望但不可靠。這些直接奠定了榮格成年後的人格基礎。
小時候的榮格已經表現出自己內傾感知覺的特性。內傾感知覺就是把視覺,嗅覺,味覺等感知覺功能運用到內心影像和軀體知覺上,也就說小榮格是個內向敏感的孩子。
得益於他的天賦,榮格可以把自己很小的時候做的夢,都栩栩如生地記錄下來。在榮格的日記體小說《紅書》中,記錄了大量榮格的夢。在本書中,作者李孟潮老師選擇榮格不同年齡段的30個重要的夢境,來揭秘榮格的成長,傷害,掙扎,自我療愈,成長,超越,重生的一生。
因為家庭和榮格自身的敏感,榮格的童年是孤獨的,而少年則面臨鳳凰男,學渣恐懼的問題,青年時的榮格則開始用夢想療愈空虛,成為一個受傷的療愈者。中年時的榮格開始了性、愛、婚姻的重生整合,有過兩個情人,跟妻子為此鬧過矛盾。老年期的榮格則開始直面生死清潔,表現出了智慧老人的原型,完成了自己的自性化。
而榮格能夠從童年的創傷中自愈和成長,離不開療愈日記,以及諸如畫畫,玩遊戲,瑜伽等療愈的方法。
02,療愈日記,用結構化寫作來療愈
療愈日記是榮格最常使用的療愈技術,榮格的作品大部分來自他自己的療愈日記。書寫是一個很好的療愈的方法,它能夠幫我們把白日的自我、意識的自我和無意識的核心內容緊密結合,通過探索夢,調整自己的心理療愈。
但寫作療愈對於新手來說,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在本書中,作者李孟潮老師給出了一個結構化的夢記錄工作表,方便新手記錄和思考自己的夢。具體的表格如下:
在這個表格中,編號就是夢的編號,當你記錄了很多個夢的時候,有個編號,可以很快地回憶起整個夢境。比如,在本書中,作者給榮格的30個夢做了編號。
夢境故事,就是把夢中的故事記錄下來,能多詳細就多詳細。
意象則是整個夢境記錄中最關鍵的部分。意象分兩大類,一類是容器,指的是夢境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空間。比如,你做夢回到小時候,那可以記錄下夢境中的大概年齡,夢中在什麼地方,比如,家裡,公園等等。
另一類的內容物,指的是夢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器物。內容物可以分為陽性元素,陰性元素和轉化性元素。在一個具體的夢境中,這些元素不是都必須有的。
陽性元素指的是男人、顏色明亮的、有溫度的動物等。
陰性元素指的是女人,顏色暗淡的、冷血動物等。
轉換性元素則是指轉化了夢境的人物或事物。
比如,夢見雞湯,雞是陽性元素,雞湯是陰性元素,火是轉換性元素。
如果你分不清陰性元素和陽性元素也沒關係,因為陰陽是二元對立,可以互相轉化的。
最後的個人理解部分,則是做夢的人由夢境悟道,形成對自我的理解,對人生意義的理解等等。比如,夢到自己回到小時候,可以想一想,最近幾天發生了什麼事情,跟小時候未完成的課題有關。
03.創造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療愈性空間
前面我們說了,榮格有個不完美的童年,除了記錄和分析自己的夢,從小榮格還有其他的方法來療愈自己,這個方法就是創造介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療愈性空間
第一個方法是遊戲。
遊戲是孩子乃至成人調整自己內心的重要的防禦方式。
榮格小時候的遊戲之一是玩火,他認為自己點的火會發出神聖的氣息。榮格還喜歡搭積木。
當榮格到了中年,家庭事業一團糟,自己診斷到了精神疾病爆發的前夜,在寫作療愈日記的同時,榮格開始了遊戲療法。
榮格會玩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遊戲,會用積木搭建小房子或城堡。甚至後來他真的建了一座城堡,並且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撿石頭。
李孟潮老師在本書中寫道: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如果突然開始玩他小時候喜歡的各種遊戲,我們就知道,他開始自發地進行心理治療了。這時我們可以鼓勵他或她,多玩一玩。
小時候我們喜歡玩各種在大人看來無聊的遊戲,特別是小夥伴一起玩,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發展友情,是孩子離開父母進入社會的預演。
長大了很多人可能會通過手機遊戲,網絡遊戲,或者手辦等,讓我們沉浸在遊戲中時,遊戲就像是現實生活的避難所,可以讓我們暫時的逃離煩惱高壓的生活。
在遊戲營造的跟現實不同的療愈空間中,去讓自己滿血復活。
當然,作為成年人,不能把遊戲當成逃避開始的工具。
畢竟,生而為人,我們還是有很多責任的。
第二個方法是運動。
運動其實是在我們和自己的身體之間建立了深層次的鏈接。
很多時候,焦慮的我們忙着去闖蕩世界,去認識更多的人,去賺更多的錢,當往往會忘記關懷自己的內心,去向內看。
而運動可以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呼吸,脈搏等等。
特別是運動帶來的身體的酸痛,會很直接地讓我們感受到自己,關懷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建立鏈接。同時運動帶來的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也會給我們帶來愉悅。
比如,榮格喜歡瑜伽,可以說,榮格大概是心理治療歷史上第一個給西方人介紹瑜伽的治療師,也是第一個使用瑜伽進行自我療愈的治療師。
榮格認為,瑜伽會讓他平靜下來,繼續關注無意識的工作,放開對情感的束縛,重新開始和內心的聲音對話。
你也可以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運動,在運動中跟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內心建立鏈接。比如的,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去做一些對抗性的運動。
除了遊戲和瑜伽,榮格還經常用繪畫,雕塑等充分調動內傾和外傾的感知覺進行療愈。
看到這裡,你大概也發現,榮格用來自我療愈的方式,包括寫作,夢境分析,遊戲,瑜伽,繪畫,雕塑等等,這些行為都是可以一個人做的,都需要沉浸在集中,或者說跟外界隔離開。其實都是在向內看,是在與內在的自己建立深層次的鏈接。
就像榮格說的:向外看的是夢中人,向內看的是清醒者。
你也可以試試榮格的方法,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
04,結語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榮格,他的一生依然逃不開父母婚姻破裂,母親精神病,被性騷擾,學渣恐懼,中年危機等命運的劫難,跟我們所經歷的迷茫與清醒,痛與樂都差不多。
但榮格通過一生的自我療愈,找尋到終極的幸福,實現了自己。他用分析夢,遊戲,運動,繪畫,雕塑,找尋原型等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生命故事。
《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是榮格的故事,是李孟潮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那就讓這本《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來開啟我們的自愈與成長之路吧。
作者: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愛讀書愛學習的全職媽媽,經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諮詢師,世界和我愛着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聯繫處理。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