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如何矯治犯罪行為(四十)

2022年10月14日12:25:32 心理 1969

我是未城朝雨,用文字表達我對生活的態度


要減少犯罪的數量,社會該怎麼做?


阿德勒確信個體心理學已經告訴了人們如何改變每一個罪犯。


但是,請想想看,如果要找出每一個罪犯並給他們一個一個去矯治,來改變他們的生活樣式,這是一件多麼艱巨的工作!


很不幸的是,在我們的文化里,大部分人在自身面對的困難超過某一限度後,他合作的能力就蕩然無存了。這樣的結果便是;在經濟蕭條的時代,犯罪案件大量增加。


阿德勒相信,假如人們要用這種方式來消滅犯罪,則要矯治的人就佔了人類種族的一大部分。阿德勒也斷言,人們不可能立竿見影地把每一個罪犯或潛在的罪犯都改造成循規蹈矩的人。然而,人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自卑與超越》:如何矯治犯罪行為(四十) - 天天要聞


即使不能改變每一個罪犯,人們也能夠採取某些措施,來減輕自身力量不足以應付生活問題的那些人的負擔。例如關於失業和缺乏職業訓練等問題,人們應該想方設法使每個願意工作的人都能獲得職業。這是使大部分人不致於喪失最後的合作能力的唯一辦法。


毋庸置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犯罪案件必然會減少。不知道這個時代是否能夠使人們不再受經濟問題的困擾,但是人們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邁進。人們還應該給予孩子較好的職業訓練,以使他們能夠妥善地面對生活,並擁有較大的活動空間。


在這方面,其實已經有了相當的成績,人們該做的,只是再加強努力而已。雖然阿德勒不相信人們可能對每一個罪犯施予個別矯治,但人們卻能通過集體矯治來幫助他們。


比方說,人們可以和許多罪犯一起討論社會問題,正如我們在這裡討論這些問題一樣。人們可以問一些問題讓他們來回答,應該打開他們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從迷夢中覺醒過來;應該使他們擺脫他對世界的錯誤的個人解釋,以及擺脫他們對自己能力的過分低估;應該教他們不要限制自己的發展,並消除他們對必須面臨的情境和社會問題的恐懼。


《自卑與超越》:如何矯治犯罪行為(四十) - 天天要聞


阿德勒斷言,從這一類的集體矯治中,人們一定能獲得巨大的成果。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還應該消除讓罪犯或窮人看作是挑戰的每一件事物。


如果社會上貧富懸殊太大,貧窮的人必然會憤恨不平,並躍躍欲試。因此,人們應該剷除奢靡浮華的風氣,只讓少數人坐擁巨富、日耗千金是不應該的。在矯治落後兒童和問題兒童時,人們發現,用考驗他們力量的方式來向他們挑戰是完全沒有用的。


因為當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和環境作戰時,他們便會堅持自己的態度而不肯妥協。罪犯也是如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到,警察、法官,甚至是我們制定的法律,都在向罪犯挑戰,這引起了他們的憤恨之心。


威嚇是沒有什麼用的,假如我們冷靜一點,不提罪犯的姓名,也不公布他們的事迹,那麼情況可能會好得多。這種態度是需要改變了,我們不該還是認為採取嚴厲制裁或柔和政策就能夠改變罪犯,罪犯只有在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處境時,才會發生改變。


《自卑與超越》:如何矯治犯罪行為(四十) - 天天要聞


當然,人們必須宅心仁厚,不要以為嚴刑峻法就能夠嚇住他們。阿德勒說過,嚴刑峻法只會增加這場競賽的刺激性,即使罪犯坐上了電椅,他們也只會為自己行事不慎而感到遺憾。阿德勒認為,至少有40%以上的罪犯逃過了警探的耳目,這件事實無疑會助長他們的氣焰。


犯了罪而未被發現,這等於是給他們增加經驗。關於這些,有一部分人們已經提出了改進措施,而且也在朝着正確的方向努力。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不管是在監獄中還是在出獄後,都不要羞辱犯人或向他挑戰。如果能夠找到適當的人選,我們寧可增加監督緩刑犯的官吏,不過這些官吏對社會問題和合作的重要性應當有確切的認識。


通過這些方法,人們可以做好許多事情。然而,人們仍然無法使犯罪的數量大大減少。幸好,還有一個非常實用而且非常成功的方法。假如我們能夠訓練我們的孩子,使之具有適當的合作能力,假如我們能發展他們對別人的興趣,那麼犯罪的數量便會大大減少,而且效果也指日可待。


《自卑與超越》:如何矯治犯罪行為(四十) - 天天要聞


這些孩子不容易受人利用或被人煽動,無論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麻煩或困難,他們對別人的興趣都不會喪失,他們和別人合作以及完滿地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都會比我們這一代人高。


大部分罪犯很早就開始自己的犯罪生涯了,他們通常從青春期就開始犯罪,15歲和28歲之間的青年犯罪案件是最多的。因此,我們的努力很快便能見到成效。


不僅如此,阿德勒斷言,教養良好的孩子也會影響他們的整個家庭生活。獨立、樂觀、高瞻遠矚,而且發展良好的兒子是父母最大的安慰和幫手。合作的精神很快就會遍及全世界,而人類的整個社會風氣也會提升至較高的水準。


在我們影響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影響了父母和教師。剩下來的唯一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最佳的下手方式,以及用什麼方法來訓練兒童,讓他們能面對日後生活和工作的問題。我們該訓練所有的父母嗎?不是的,這個方案並不能帶給我們多大的希望。


《自卑與超越》:如何矯治犯罪行為(四十) - 天天要聞


父母是很難被我們掌控的,最需要訓練的父母都是最不願意和我們見面的父母。我們無法接近他們,因此我們必須另覓他法。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把所有的兒童都集中起來,看着他們成長,並終日監視着他們?這個方案似乎也好不了多少。


事實上,有一個切實可行,又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利用教師作為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可以訓練教師來糾正兒童在家庭中養成的錯誤,並發展他們的社會興趣,使之擴展到別人身上,這是學校自然的發展方向。


由於家庭無法教給孩子應付日後生活中所有問題的方法,人類才設立了學校,以作為家庭的延伸。我們為什麼不利用學校來增強人們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孩子們對人類的幸福更感興趣呢?


簡而言之,我們在現代文化中所享受的各種成果,是許多人奉獻出自己力量的結果。假如個人不合作,對別人不感興趣,而且也不想對團體有所貢獻,他們的生活必然是一片荒蕪,他們身後也不會留下一絲痕迹。


只有奉獻過的人,他們的成就才會被保留下來。他們的精神會持續下去,萬古長存。如果我們以此來教導兒童,他們自然會喜歡合作。


當他們面臨困難時,他們也不會示弱。


他們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最困難的問題,並以符合眾人利益的方式來解決它們。


本文作者: 未城朝雨,一個步履不停的寫字人,一直在路上。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