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0日)是全國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專家呼籲:關注青少年和產後女性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治療的認識誤區。
統計顯示,我國6-16歲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為17.5%。兒童和青少年期是人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
南京市腦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李箕君介紹,對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而言,家庭環境是使其陷入抑鬱的首要因素。大約六成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與此同時,學業壓力以及過高期待都對青少年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青少年由於身心發育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容易感受到壓力會焦慮抑鬱,容易導致學習方面遇到一些困難,更容易加劇家庭和學校的負面反應,還有網絡依賴、網絡成癮的問題。統計顯示,有一半的抑鬱症學生患者會通過朋友傾訴、父母溝通或其他渠道進行求助,但仍有接近一半的學生沒有尋求任何幫助。
此外,從性別視角出發,女性更容易被抑鬱症「找上門」,約為男性患病率的2倍。相比男性,女性通常面臨著更複雜的心理問題。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介紹,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大約四成左右的女性在患上產後抑鬱時被家人漠視,部分家屬對女性產後抑鬱的認知仍然停留在「矯情」層面,她們抑鬱發作常伴隨着「無助」「孤獨」「煩躁」等不良情緒。袁勇貴說,產婦生產以後情緒問題表現出性格大變,容易與老公父母發生矛盾,發脾氣,哭泣。家長可能認為她故意找茬,實際上我們要早期去識別,要積極地去干預。
據一項數據統計顯示,疫情防控期間,普通人群報告中度至重度抑鬱癥狀和中讀至重度焦慮癥狀的比例分別為16.5%和28.8%,醫護人員抑鬱和焦慮的檢出率高達50.7%和44.7%,遠高於普通人群抑鬱症和焦慮障礙的12個月患病率。
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李勇主任醫師表示,近年來,在臨床中經常遇到因為「疫情焦慮」而前來就診的患者。危機干預和創傷後的干預尤為重要,當出現過度的情緒體驗和表現,或出現離奇怪異言談、想法和行為,自身社會功能異常,影響到了他人工作生活的現象時,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可能出現異常心理了。李勇表示,在生物層面,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心理層面要進行心理行為管理;在社會層面要預防患者產生應激反應。綜合治療需要團隊合作,個人精力是有限的,只有發揮團隊的功能,才能真正幫助到患者。
當前抑鬱症患者治療中存在諸多痛點。「費用高」是阻擋患者長期接受心理治療的「攔路虎」。很多父母由於對精神類藥物有誤解,擔心吃藥有副作用,不能及時干預和治療也成為加劇病情的關鍵。
(江蘇新聞廣播/張祖名 編輯/徐瑋琪)
來源:荔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