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生活在兩種意識狀態中:一種是睡夢,一種是所謂的醒着。此外,還有兩種高等意識狀態,但必須經過修持才可以得到。這兩種較高等的意識狀態,叫做自我認知和真知。
睡夢,是一種純粹意識的被動狀態。是低等的意識狀態,之所以說是低等的狀態,那是因為,只要是有頭腦的動物都會做夢。
做夢時,人所有的精神漫無方向地在內在活動着。因為人從沒有觀察過內在,也就是道家的靜坐內觀,也就是寂滅了覺知後沉入內在的精神活動。在睡覺中,沒有邏輯,沒有秩序,沒有因果,同時也受到身體因素影響,比如身體受到壓迫,身體躺在冰冷的地方。很奇怪不是嗎?純粹的意識可以形成情景畫面,致使身在其中而不自知。這些經歷大部分不會被身體或頭腦所記憶,或者短暫地在記憶里像流星一樣划過痕迹,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因此醒來只能記住短暫的畫面,這些記憶會隨着時間而消逝。
第二種等級的意識,當人醒着的時候才會來臨。這種就是人正常地工作、談話、想像、等狀態,我們稱為醒着的意識生活;其實應該叫做醒着的睡覺。
人醒着時,夢並不會消失。人還是仍然保有睡覺時的一切睡夢的狀態;只是頭腦的思維對意識有着主觀的選擇及連貫的思想和身體主動性。人有時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眼前的經歷有一種曾經經歷過的感覺。只是醒着的意識佔主導地位,那是因為感官、慾望和情緒的主動性,主動性扭曲了夢的無序性,並形成了一種對事物自古以來的認知經驗和知識,從而致使在醒着的時候無法意識到夢。也就是說夢消失了,但夢還是存在的。就好像在陽光下,星星和月亮看不見但依然存在,白天你看不到黑暗,但黑暗依然存在。這些夢的意識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動,因此就有了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分別。
所以醒着的狀態其實是一個睡夢狀態,是一個有主動意識的睡夢狀態,所以古人一直在告訴我們:人生活在幻境中,必須要自我覺醒。佛家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虛幻的,如露亦如電。道家說要向內看,要喚醒真實的自己。雖然它字面上的意義是應該被了解的,可是很少人了解它的真正意義。
現在的問題是:人如何才能清醒呢?
道家,佛家,儒家都一直在教化人類如何認知真實世界,如何化蝶而脫離虛幻,如何忘我而離開此岸到達彼岸,如何積善行事才能走向清醒的道路。
意識方面的心理學指出,只有當一個人能認知到自己是在沉睡,才可能說是邁向清醒的路途中。倘若不先認知自己在睡覺,就決不會清醒過來。
因此,「冥想」,「忘我」這些詞語就是要將自己醒着的意識進入睡夢意識,或者和睡夢的意識合二為一,也就是說在醒着的狀態下不動念,亦即我們經常聽說的「忘掉頭腦,忘掉思維,離頭腦遠一些」等詞語。就是主動地進入睡夢意識,而主動地進入睡夢意識就要主動地放棄現實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進入到無序和無邏輯的睡夢意識,最後從睡夢意識中覺醒。總之,只有先進入睡夢意識才能認知到自己是在沉睡,只有反向尋求才能喚醒自己清醒。因此,老子說:「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反者,道之動。」這裡的「反」不是「返」。
睡夢中,無論如何你也無法吃上豐盛的宴席,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廁所,無論如何你打架總是不贏,因為意識被禁錮,而感官和身體處於被動狀態。
事實上所謂的醒着的狀態,意識也是被禁錮的,感官和情緒雖是主動進行,但仍然受到眼睛看到的非事實真相,耳朵聽到的非事實真相而限制,頭腦判斷的錯誤而產生錯誤的情緒,這些和睡夢意識狀態幾乎是一樣的。楞嚴經中佛祖對阿難「明心見性」的破妄開示就完美地解釋了這個所謂醒着的意識狀態的錯誤認知。
低級的兩種意識狀態和高級的兩種狀態的四種意識狀態可以簡單進行分別:
在第一種睡夢的意識狀態下,感官消失的情況下卻好像活在現實中,因此,無法分辨真相。就算我們有一些真實的知覺或感覺,也與夢混淆在一起。在這種睡夢的狀態下,我們是無法分辨夢和現實。
在第二種醒着的睡夢意識狀態下,我們處於相對的客觀性。也就是相對的意識,相對的意識產生了分別觀念,出現了好壞,善惡,長短等二分性的頭腦意識,二分性的認知又形成習慣和群體意識便形成了對世界認知的知識及好、惡等各種情緒,並形成了自我的桎梏意識,就好比買蘋果手機而彰顯身份,但卻將自我陷入身份的牢籠因而去賣腎。長此以往,隨着不斷地達到目的,隨着事物被人為地越分越細,人便越來越陷入沉睡而無法自拔,因此就有了「末法時代」之說。
在第三種自我認知的意識狀態下,我們能夠知道有關我們自己的全部真相。
在第四種真知意識狀態下,也可以說客觀意識的狀態下,我們能夠知道每樣事物的全部真相,從而認知真實的世界,也就是莊子提出的齊萬物而逍遙的清醒境界,因此莊子用了「夢蝶」而教化大眾。
第三和第四種意識狀態離我們太遠,必須以修持的方式才能達到,而第四種意識狀態只能是在達到第三種自我認知後才能達到或頓悟。
在睡覺的狀態下,我們能有瞬間的相對意識。在相對的意識狀態下,我們能有瞬間的自我認知意識。但是,如果我們要想保持較長久的自我認知意識,而不是僅僅的靈光乍現,那麼就必須下決心去尋求,就如工作到忘我,持之以恆鑽研。就是說,自我認知意識的發生次數之多少與持續時間,全看我們對自已的審查和內向探知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