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變化,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如何應對焦慮?
幾年前我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待公司的管理層,公司的事情自己處理,不要找我。
不巧的是,在學習期間還是接到了公司同事的電話,他情緒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原來,我們主辦的「反脆弱」第12屆實用心理學大會本來邀請了A老師做主講嘉賓,但他臨時有事,無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鋪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奔着他來的,怎麼辦?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吃不好,睡不好,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
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變化,人們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焦慮影響着我們的睡眠、它會降低人們的免疫力,直接影響着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嚴重降低了現代人的生活品質。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
記得以前某機構策划過一個叫「逃離北、上、廣、深」的活動,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積極響應,於是不少人紛紛離開大都市,到鄉下去。
可是,又逃得了多久呢?就像每年春節,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回到鄉下,活得很自然,很輕鬆,可過完年從鄉下回到工作的城市,整個人就會開始緊張,感覺渾身上下充滿了壓力。
難道只有回到農村才能生活嗎?生活在城市中,面對快節奏,高科技,就沒辦法享受生活嗎?
特別是最近幾年,大都市的人都被焦慮籠罩着,預言家凱文凱利說過,未來80%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代替,新科技的快速更新疊代,讓人們產生了對未來的危機感。科技本來是為人類服務的,可是同時,科技也變成了困擾人們生活的危機。
怎樣能享受科技成果,又不被科技所威脅呢?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
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搞混這兩個概念,理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地走出來。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是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心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害怕」。
而「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做鬥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的人類情緒,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
在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可是長期或過度的焦慮就會對人們的健康及生活質量產生影響。
焦慮是人類為了生存而發展出來的反應,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讓焦慮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應對環境的變化。
可是今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並不是每天都會受到生存的威脅,而大腦會對一些變化錯誤地判斷為生存受到威脅,讓身體處於長期的警惕狀態,這種狀態會嚴重消耗身體的能量,當我們處於這樣一種生存狀態時,我們又如何能夠生活呢?
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反應,而焦慮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反應,當我們能夠識別「恐懼」與「焦慮」的不同,我們就知道如何應對這兩種情緒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會聽到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
甚至我們有一些俗語像 「唉,你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個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沒有了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會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看到蛇,會恐懼,會害怕,於是就會躲開,才能保證生命不受威脅。比如我們看到爆炸,會恐懼,於是就會逃離,才能保存我們生存的機會。
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說面對老虎你不恐懼,還去靠近它,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因為恐懼會保障我們的生存,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
而 「焦慮」就不同了,焦慮是對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預見性的威脅,這是一種大腦想像出來的恐懼。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一直在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
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的、可能會受到威脅,全部負面的焦點裏面,我們就沒有足夠的精力來想解決方案應對未來。
於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能量用於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焦慮本來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應對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當生命的威脅真的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悖論。
當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感到焦慮時,把焦點放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呢?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案例上,當我在印度聽到同事慌張的電話,感受到他正處於高度的焦慮中,雖然我也是,但我能覺察到我的焦慮。
當我清楚地覺察到它,我就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問我自己:我現在能做些什麼呢?誰可以替代A老師呢?
於是我想到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暫時放下正在學習的課程,開始聯繫好幾個替代人選,當信息和郵件發出去後,我的心很快就安定了下來,放下了這件事,重新回到了我的課堂。
第二天一早,就陸陸續續地收到了各種回應,最後確定了請其他老師來救場,然後通知公司同事開始逐個通知已購票的客戶,向客戶真誠道歉,對於不接受變化的客戶,馬上啟動退款處理。
同時開始新一輪宣傳,重新向市場公開售票,以彌補退票的損失。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後大會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完滿成功舉辦,並獲得了參會人員的大量好評。
當我們被焦慮所抓住的時候,就被焦慮給掌控了。
當我們能夠看到焦慮是對沒發生的事情的恐懼,我們就會回到當下的解決方案,一回到當下,就會有很多的解決方案,能夠找到解決方案之後,我們就開始淡定了,於是,生命就開始活在當下,就不會再焦慮了。這就是焦慮的解決方案。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們大腦所創造出來的。
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一點,把對未來的擔心放回當下,尋找一些解決方案,就能淡然、淡定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一個喧囂的大城市,也可以像生活在鄉下自然輕鬆的環境下一樣,享受當下,享受生活。
如果人們能夠從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中跳出來,那我們的家庭便會更幸福,世界也會更平和。
如果活在對未來的恐懼裏面,人們就會處於生存狀態中,覺得到處充滿危機。所以,生活可以從覺察你的焦慮開始。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