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婚姻不順+經歷人生大喜大悲,雙重心理壓力
我,新手媽媽,31歲,在婚姻最脆弱的時候喜得貴子,手忙腳亂,心情複雜,輕度產後抑鬱。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經歷人生大喜之後,在我坐月子的第27天,媽媽突然離世,是自殺。
一邊手足無措的照顧嬰兒,一邊心急如焚的搶救母親,真的身心俱疲。
在產婦42天例行複查時,我認真填了一份調查問卷,醫生皺着眉頭,建議我去精神衛生中心看專業心理醫生。還跟我老公強調了一遍,一定要記得帶我去。
在失去母親這件事情面前,產後抑鬱對我的傷害,簡直微不足道。我知道,沒有哪個母親,在初為人母時是容易的。其實,輕度產後抑鬱很常見。
我媽,1968年-2022年,吃了一輩子苦,卻很少享過福。她從小家裡排行老大,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長姐如母,初中畢業就開始幫姥姥姥爺掙錢養家,照顧弟妹。22歲嫁給我爸,生兒育女,操持家務,一輩子清貧。53歲已得孫子女和外孫子,日子也漸漸好轉,兒孫滿堂,她卻選擇了喝農藥自殺。
作為女兒的我,心理變化由傷心,到自責,再到懊惱,直到自卑。
我還記得,最後一次去看她,她還在做着過濾血液的透析。我握着她已經發腫發黑、蒼老粗糙的手,不停地喊着媽,媽,媽,媽…祈禱着奇蹟的發生。次日夜十點半,搶救無效,醫生說儘力了。出殯家人沒讓我去,說孩子要緊。
孩子,至今是我的救命良藥,小小的身軀,卻一直給予着我最強大的力量。
有一天,陪兒子玩耍,他一不小心抓了我一下,疼得我流下淚來。其實一會兒就不疼了,但淚卻止不住。我發現,當我在兒子面前哭泣的時候,他會放下手中的玩具,目不轉睛地看着我。很快,表情凝重,眉頭緊鎖,嘴一撇,哇一聲大哭起來。
那一刻,我真的被驚到了,是被驚醒了。那個白天強忍悲痛,卻總是在夢裡哭泣的我,不該再這樣下去了。
你說人到底為誰而活,當你能量不足的時候,就該找個依靠。我兒子,就是我的依靠。未來的路還很長,我不該萎靡,該振作。
心靈受到創傷時,及時發現隱患,正視問題尤為重要。有時候,時間並不能完全治癒那些被自己刻意隱藏在內心最深處的傷。對,就像一道傷疤,最開始不敢忍痛將酒精澆上就匆匆縫合,你以為就沒事兒了。當血肉從內里開始腐爛,再光鮮的皮囊也支撐不了多久了。一樣,當心靈受到創傷,選擇視而不見,刻意迴避,推脫給時間去治癒,只會讓內心深處的陰霾越積越多,直到今後被不經意的一件小事點燃,壓垮。
我想,我媽當初做那個決定時,應該也很痛苦吧。她忍氣吞聲了一輩子,少年時為弟妹活,青年時為家庭活,老年時為子女活,從來都不曾看到自己,重視自己。
而能拯救自己的,從來就只有自己。就應該心懷希望,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
我兒子,就是我的希望。有了精神支柱,就有了力量。
我知道,現階段僅憑我自己的意志力,是無法快速地從難過的自卑的情緒中走出來。
於是,我先是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找了心理諮詢師,做了心理輔導(在這裡給有需要的朋友一個很好的建議,每個城市都有為市民提供的公益心理諮詢熱線)。
我找到兩三個知己的朋友,聊了聊心中的苦悶。當有人能耐心地聽你訴苦,並且循序漸進地開導你時,心情會好很多。
我還將幾本心理健康方面的書,放在床頭,每日翻看。還有一本《如何教育孩子成才》。
目前,我還沒有去找心理醫生就診,這段時間看書對我幫助很大,我感覺自己的情緒穩定了很多(假如你的情緒真的糟糕透頂,嚴重到長時間不能吃飯,不能睡覺,甚至有一些控制不了的行為,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配合藥物,積極治療。因為據我爸回憶,我媽最後那段時間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靠言語規勸收效甚微)。
昨天晚上我大哭了一場,因為前段時間我很少出門,尤其是怕碰到熟悉的親戚鄰居。萬一不小心碰到了,要麼裝作沒看見,要麼敷衍一下匆匆離開。
昨天傍晚寶寶哭鬧,我打算帶他下樓轉轉。剛到樓下就碰到了我媽的一個鄰居朋友,能看得出她也很難過。前段時間但凡碰見了,都是匆匆而過,怕交流多了觸景生情,也怕外人難免猜測原因,是不是子女不孝,這一度讓我感到自卑。當時,我依舊打算匆匆離開,她卻主動向我打招呼「這是要帶孩子出去玩兒呀」鄰居阿姨當時的笑容就像一束帶有溫度的陽光,照進了我心底。我也回了個笑容「是啊」。
當天,後來我見到的每一個人,小姨夫、小叔、三表叔都在向我表達着關心和問候「最近怎麼樣?」「一個人帶孩子適應吧?」「天快黑了,早點回家」……現在想來,可能是昨天我把自己的心門打開了,才讓這麼多陽光照了進來。之前,我都是心門緊閉,所以感受到的都是自認為的,別人的惡意,沒有一絲絲溫暖。
在路邊,我還碰到了我爸。我們平常不在一起住,他自己一個人住在菜園的小房子里。我們也商量過搬到一起住,相互有個照應。但大家都很彆扭,後來索性就各自生活了。
我跟爸爸的關係,不知道怎麼形容,我爸總是不敢直視我的眼睛,有時目光碰到一起會有種莫名的尷尬。我也解釋不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我們倆都是心疼和牽掛着彼此的,只是很少表達。可能從小都是我媽管教我和弟弟,有什麼心事從不跟爸爸講,所以沒那麼親密。
這段時間,他一個人過得也很辛苦,讓人心疼。我有寶寶和老公的陪伴還好受一點。我和老公也經常帶些吃的用的給他送過去。
其實我還是想一家人能夠住到一起,彼此溫暖,才有家的感覺。
帶着孩子轉了一圈回到樓下的時候,碰到經常在樓下樹蔭乘涼的兩個大娘。她們熱情地迎上來跟我打招呼,又逗了逗寶寶說「多乖的孩子呀,怎麼總是聽到他的哭聲呢?」我說我一個人帶他,有時候不得不走開一會兒的時候他就會哭鬧。大娘說「閨女你也是可憐,你媽媽的事兒我們也很難過。怎麼沒人幫你看孩子?」我說爸爸不住一起,公婆在老家要照顧90歲的爺爺,對象白天要上班,所以只能自己來了。大娘說「閨女,你現在不上班全職帶孩子,就踏踏實實帶吧,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最起碼得到三歲上學。平常你就多下樓找我們玩兒,喊個大爺大娘,慢慢地就都認識了。總不能讓孩子老哭,聽着怪心疼的」「你也不容易…」其實當時我委屈的情緒瞬間就上來了,大娘叮囑完轉身離開的一瞬間,我的淚奔涌而出。
是啊,讓自己走到人群中去!孤獨,容易讓情緒變得更低落。一群人幫助療傷,總比一個人默默地舔舐傷口要好起來的得更快吧。
還有,我心愛的寶貝,他愛哭,愛笑,愛淘氣,也愛黏人。
就這樣吧,可以每天看着他一點點的成長變化,從嬰兒模樣,到會和我說話,再到會翻身,會坐,會爬。如今才七個月大的他,完全是一個擁有獨立情感的小大人,能和我咿咿呀呀地聊上一會兒了。
抑鬱症,一個在當今社會出現頻率越來越多的詞語,一個殺人於無形的疾病,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視了。包括本人和家屬,心裏有鬱結別再默默忍受,視而不見。要爭取在即將變成抑鬱症之前,及早發現,及時止損。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夠身心健康,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