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產後抑鬱症」影響你做母親的快樂
28歲的小張懷孕期間經常嘔吐,生孩子時又不順利,折騰得她痛苦不堪。產後第二天,因為餵奶,與其母親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之後反覆擔心兒子的身體狀況,整天悶悶不樂,不願說話。和婆婆餵養孩子上有諸多分歧,逐漸變得容易發脾氣,事後又自責沒控制住情緒,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經常一個人獨自默默流淚,有時候甚至有輕生念頭。並悄悄給自已買了保險,想着自已死後能給孩子留下生活保障。有時候覺得兒子跟着自己太受罪,就想抱着他跳下去,但又對自己的想法感覺到害怕,有意識地遠離兒子。很想抱他,又怕傷害他,夜夜難眠,對什麼都沒有慾望。後來在愛人的陪伴下到心身睡眠科就診,診斷產後抑鬱症。
目前認為,產後抑鬱症並非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特發於女性產後這一特殊時期的抑鬱症。通常指產後四周內出現抑鬱情緒,產後抑鬱症的患者會出現三低癥狀:悶悶不樂、興趣減退及精力不足,同時可能伴有焦慮、緊張、失眠、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病性癥狀等,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傷嬰的行為。
產婦為什麼會出現抑鬱呢?
產後抑鬱症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小題大做,而是一種容易被家庭所忽視的心理疾病。據研究報道,產後抑鬱症在產後14天內及產後14天後的患病率分別為13.7%和7.1%。
引起產後抑鬱的病因比較複雜,大致可分為身體、精神心理、家庭、社會文化四大因素。
身體因素:懷孕期間孕婦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漸增高到峰值,數據顯示增高達正常的10倍,孕婦分娩後神經、內分泌系統迅速變化,分娩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研究顯示,激素下降水平越快,出現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越高。
精神心理因素: 產婦在分娩後精神心理敏感,情感脆弱,容易緊張、擔心、害怕、焦慮及情緒壓抑,如果產婦及家屬未及時發現情緒波動,可導致一系列身體生理、病理的反應。
家庭因素: 家人過度關注孩子、對產婦關心不夠、餵養嬰兒理念差別大、家庭氛圍差、家庭不和睦等。
社會文化因素: 傳統的「坐月子」觀念,不準產婦洗澡、不準出門等社會文化因素等均可增加產後抑鬱的發生率。
如果遇到以上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對於產婦來說,應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逐漸適應「媽媽」這個新角色,相信自己有做好媽媽的能力;注意睡眠及飲食;及時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家人等。如果自己心理調整效果差,積極主動尋求幫助、表達自己的需求。
對於產婦家屬來說,尤其是孩子的爸爸,應該給產婦提供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家人不要只顧沉浸在增添新寶貝的快樂中而忽略了媽媽的心理變化。多關心妻子,及時調和家人與產婦的關係,做好溝通的橋樑,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
具體干預方法包括:
(1) 及時學習孕期、分娩及產後相關知識,了解整個孕產期的身體、心理等各種變化,有助於減輕孕產婦的緊張、擔心、害怕、焦慮等情緒, 鼓勵家人全程陪伴分娩。
(2) 產後需注意適當鍛煉,情況允許及時下床活動。順產、剖腹產後一周可以嘗試練練瑜伽。
(3) 飲食搭配要合理,保證清淡飲食,食物多樣化,適量增加富含優質蛋白質及維生素A的動物性食物和海產品,鼓勵患者多食蔬菜,適當補充維生素。避免濃茶、香煙、咖啡、酒。慎食生冷性寒和辛辣刺激食品。
(4) 加強心理護理,及時發現產婦的情緒、心理變化,鼓勵產婦分享分娩、哺乳等真實感受,及時發現、識別情緒問題,系統評估,指導用合理的觀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必要時可安排心理諮詢和治療。
(5) 照料嬰兒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情,家人能夠把產婦從照料嬰兒的這一重擔中解放出來,讓產婦能夠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家庭成員之間積極交流溝通,盡量滿足孕產婦的生理和心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