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些名人有多可恨嗎?
當年富商賈孔多找到達·芬奇,想要他為自己的妻子畫一幅畫,費用高昂。達·芬奇十分爽快地答應後,卻磨磨蹭蹭整天在畫室里渾水摸魚。直到賈孔多忍受不了了,達·芬奇終於匆匆忙忙畫好了初稿,後來修改了15年,這幅畫才成為後來聞名世界的《蒙娜麗莎》。
導演王家衛最初在新藝城影業當編輯時,因為幾個月交不出稿子被解僱。後來去了永佳電影公司後,因為喜劇劇本拖了9個月再次被解僱。成為導演後,被整個電影圈說「王家衛,這個導演不能碰」,因為他磨磨蹭蹭的節奏總是能把演員和製片方逼瘋。
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很多名人也有着嚴重的拖延症,而他們自己在很多場合也多次表達過對自己拖延症的痛恨,但是依然改不了。
國外曾有媒體將拖延症稱為是「某種與生俱來的惡基因」,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人人都知道拖延症對個人生活和成長的影響非常大,可是卻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與之抗衡往往需要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強大自控力。
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或許是因為你的大腦,並不想你去擺脫拖延症呢?
德國心理教練傑奎琳·庫彭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誰說我不可以》中,將拖延症劃歸進我們內心對自己的「自我破壞」中,她認為拖延症的根本原因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是自我破壞心理在作祟。
並且她在這本書中,針對九種典型「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提出應對策略,我們可以通過書中的標準量表一一對照。
「自我破壞」是因為大腦在對我們下手
「自我破壞」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它對我們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非常想要得到某種東西,但是我們會不自覺地阻撓自己的計劃。
比如說——
豪情壯志地立下減肥flag,卻總是中斷;
年初制定的一整年計劃,很快就放棄;
總是在自我懷疑,擔心想達到的目標達不到;
每次把工作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
不要太自責,這些行為都是你自己的大腦在擅做決定,並沒有經過你的同意。
《誰說我不可以》這本書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知識點:我們所追求的個人成長,是一個逃離舒適圈的行為,大腦傾向於將一切超出自身舒適圈的事物歸類為危險情況,而大腦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人體,讓我們遠離危險。
因此,一旦我們想要去做那些逃離舒適圈的行為時,我們的潛意識就會認定這是危險來臨,並釋放阻力,讓我們認為沒有達到目標反而是安全的。
美國著名編劇史蒂文·普萊斯菲爾德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多數人都有兩種人生,一種是我們正在過的人生,另一種則是我們想過但卻深埋心底的人生。這兩種人生之間有一座名為』阻力』的獨木橋」。
來吧,和大腦「打一架」吧
我們的大腦雖然時時刻刻在阻止我們去做那些所謂「危險」的事,但我們主觀意願和自身的追求,要求我們務必去改變。
那麼,逃離舒適圈的本質,實際上是我們要去突破自己大腦對自己的帶來的「阻力」。
在《誰說我不可以》書中,作者認為終止自我破壞的方法,就是通過這些方式來將大腦的阻力,轉化為大腦的創新力。
比如——
更精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樣有助於提高注意力;
通過訓練實現更清晰的思維,有助於我們從心理障礙中解放;
認真感知自己的情緒,積極調整情緒狀態,有助於培養情緒控制力;
有意識地訓練語言表達,獲取積極的語言風格,會影響我們大腦的機構;
果斷決定、立即行動,是治療拖延症最好的方法。
有沒有發現,以上列舉的這些方法,非常像我們平時所說的「反人性本能」的做法,只是我們從未真正搞清楚過,在我們想要去變得更好的路上,最根本的阻力就是我們自己。
《誰說我不可以》是一個很有指導作用書,它的前半部分教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告訴我們躺平、擺爛、鹹魚、拖延症的背後,其實是我們內心消極想法的惡性循環。書的後半部分教會我們通過傾聽、了解、分擔、改變,來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固然大腦的阻力是我們「自我破壞」的原罪,那麼馴服自己的大腦,難道不是一件最簡單的事情嗎?
最後有一句話送給正在拖延症等「疾病」中無法自拔的人:沒有人可以說你不可以,包括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