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記作者 吳柯琪
作為一枚上半年在上海、下半年在貴陽,兩次封控打全場的上學打工人,一系列的疫情經歷,層出不窮的生活事件,壓力自然是繞不開的課題。
從一開始的相處不適到現在的稀疏平常,壓力之於我,從一個不速之客,到現在成為日漸了解的默契拍檔,確實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磨合相處。
周圍朋友也常常被工作、學習、生活壓得喘不上氣,失眠、脫髮、身體僵硬也是常態。壓力這位老夥計確實脾氣怪異,相處起來並不容易。
我想,不妨把我對它的了解寫下來分享給大家。如果此刻你也被壓力困擾,感到無從評估也不知如何應對,今天的這篇文章或許會對你有幫助。
1 壓力大的主要表現
壓力是常見的情緒上的緊張感或耗竭感,適度的壓力可以提升動機、行為表現和對環境的反應能力,但壓力過大往往會增加心臟病、潰瘍和抑鬱等精神疾病的風險,為我們帶來心理痛苦。
當高壓逐漸成為生活的日常,我們可能很難意識到,自己是否處於高壓狀態。當壓力過大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身心都會出現一些信號,例如:
生理上的某些身體部位更容易感到緊張僵硬,比如太陽穴、肩頸、腰臀等;睡眠質量下降,總是晚上睡不着、白天沒精神;又或者掉發過多、過頻繁,女性可能出現月經失調等。
情緒就像過山車,起伏很大,很容易變得不耐煩;或是心情低落;或是整個人很喪,忍不住以負面的態度考慮一切,對很多之前覺得正常,甚至開心的事都有了莫名的抵觸情緒等。
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忽然特別想吃甜食、炸雞等各種高熱量的食物;或總是感到疲憊,沒有動力和能量去面對工作、學習的各種挑戰;容易過度解讀別人的話,不自覺地帶有攻擊性或社交退縮等。
如果在以上 3 個方面,已經有多條表現讓你覺得裝了監控,那麼目前的壓力狀況已經值得引起你的注意,是時候覺察一下自己的壓力應對是否依然適用了。
2 四種常見的壓力應對方式
早在1984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壓力研究的先驅拉扎勒斯,已在著作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中提到了壓力應對的重要性。
現實中也不難發現,許多人承受着較大壓力,但壓力帶來的影響相對可控,而另一些人對壓力更敏感,由此帶來嚴重後果。我們的受影響程度與應對密不可分,常見有以下 4 種模式。
第一種是戰鬥 (fight),指的是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會拼盡全力達成目標,比如拚命加班完成工作,戰鬥模式會幫助我們化壓力為動力,最終戰勝困難。
這可能與兒時的父母教養方式有關,比如虎爸狼媽們,對孩子高要求的同時,對其需求回應有限、有條件,因此孩子面對壓力時常常處於不停戰鬥的狀態,長期可能引發焦慮、炎症等問題。
第二種是逃跑 (flight),指的是為了避免受挫而主動放棄,比如想到工作競爭激烈,一些員工主動放棄升職機會,逃跑模式能幫助我們離開給人帶來不適的事物。
也許與家長的過度保護相關,ta 們沒有受到要求規訓,需求也被一一滿足,以致於在壓力場合下,壓力反應更明顯,也更傾向於逃避,而逃避有時會加重自己的挫敗與無力。
第三種是僵死 (freeze),指的是在壓力情境下,一些人特別疲乏嗜睡,彷彿只有自己人間蒸發,痛苦才能隨之消失,當困難過於強大,便啟動了類似的被動應對方式。
或許是成長的過程中,長期處於缺乏關愛的情況中,既沒有被要求,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因此ta 們習慣隱於人群,不敢自我爭取和表現,也不懂逃離與自我保全。
最後是服從 (fawn),指的是一部分人在危機情境下,會妥協或討好給自己施壓的人,幫助自己趨利避害、更好地達成目標。
有可能在教養過程中,家長對孩子過度捲入,讓孩子難以發展出健康穩定的自我感,因此會基於對 ta 人的設想,做出壓力應對反應,但有時服從確保安全的代價,會讓自己不堪重負。
3 適應不良的壓力應對導致身心耗竭
美國心理學家開展過一項關於壓力與壽命的調查,詢問 3 萬名成人過去一年裡感受到多大壓力、ta 們是否認為壓力影響健康,然後統計 8 年後的死亡情況。
結果發現長期壓力較大且認為壓力有害的人群死亡率最高,而壓力較高但不認為影響健康的人比低壓人群的死亡率更低,表明殺死人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人們對壓力的看待和反應方式。
正念減壓療法的創始人卡·巴金,在《多舛的生命·正念療愈幫你撫平壓力、疼痛和創傷》中提到壓力反應循環 (the stress-reaction cycle),當壓力應對不良時,更容易讓我們身心耗竭。
來自外在或內在的壓力源,如社會環境、內在思想情緒等,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系統,我們容易急忙以習慣化的方式做出自動化的反應,產生適應不良的應對,如過度工作、過於活躍或遲鈍、尋求高熱量食物的慰藉、藥物依賴等,短期內可以緩解壓力情形,長期來看為我們製造了更多的壓力。
甚至會進一步發展成為默認模式,最終讓人疲憊不堪、身心耗竭。那麼,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受困於不當反應模式之中,又想要儘可能地擺脫壓力的負面影響,應該怎麼辦呢?
1 通過行為變化和程度識別壓力信號
首先我們能從識別行動上的壓力信號,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或是身邊的人目前的壓力是不是太大,提醒我們去關注自己或周圍的人心理的狀態,有助於我們及時做出調整。
一看「變化」,感到壓力大時我們會改變原來的行為。比如怎麼都睡不夠,對原本喜歡的東西也提不起勁,滿腦子都是要做的事,緊繃的狀態也更容易和人起衝突。
二看「程度」,觀察最近兩周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較大程度差別。例如,本來專註力可以維持一天,現在一個小時都困難;原本一天可以完成幾項工作,現在只能完成一半。
如果這些行為變化和程度已經產生危險時,例如吸毒、酗酒、做危險活動,那更要加以留意,並且立刻尋求專業的幫助。
2 根據情境調整壓力應對方式
其實壓力應對並無好壞之分,一種策略的有效性或適當性,僅由特定情境與長期使用效果決定。壓力實際狀況複雜,這便要求我們反應更加靈活,才能儘可能保全身心、完成目標。
首先,我們可以認識到,在不同的壓力情境,是允許不同的應對方式存在的,尤其對於很多習慣了一種反應方式的人來說,很多時候,都是可以有更多選擇的。
其次,可以嘗試去理解自己單一背後的原因,參照前文提到的成長過程和習慣反應的傾向,列出這可能帶給你的影響,並試着主動做出調整。
比如習慣迎難而上的你,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並不是每次都需要為交出答案而執着到底的,或是習慣將機會拱手讓人的你,也可以在下一次的挑戰中,讓自己堅持到最後。
如果不分場合,總用單一的模式去應對所有的壓力,就像讓自己一次次在面對上膛的子彈,緊急而被動。
這是由於當壓力超過負荷時,我們會變成轉個不停的陀螺,身心俱疲,卻忘記了當初自己如此忙累的意義,只是勉強打起精神,按慣有或管用的方式應付一件接着一件的事情。
因此除被動地調整適應外,可以主動停下來問一問自己,什麼是我想要的生活,想一些與你的價值觀有關的問題,以及感興趣的事情,這能讓我們不在壓力中喪失感受希望的能力。
3 正念安住當下,帶來更多可能
除了覺察,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地藉著安排日常活動,加強對自身的感受和覺察,更好地去諧調身心,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在壓力下照顧自己,活在當下。
有時我們很難讓自己的心安住當下,不斷地回想過去,或是計劃未來,但始終對當下的生活心猿意馬,於是不由自主地感到壓力過載。
而正念強調對當下的覺知和接納,可以幫助我們從思前想後中走出來,重新回到當下與此刻,將覺察集中於周身的人或事,讓思緒一次次回到此時此刻此地。
比如洗漱的時候,對每一道泡沫和水流保持覺知,調用自己的感官來體會動作帶來的感受;吃飯的時候將注意力放在食物上,感受食物的色澤、香氣和味道;書寫的時候,將思路放在紙上,集中地去構思一字一句;交流的時候,帶着覺知去聽和說,不加判斷,一次又一次把注意溫和地帶回到當下的交流中......
在日常中,保持對身心狀態的了了分明,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活在當下,當我們的身心鬆弛下來,也就從原先的反應中,更少地陷入自動反應循環中,看到更多破除習性的可能。
就像弗蘭克爾所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個空間中,我們有力量選擇如何回應,而我們的回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糖丸們,壓力總是無法避免的,當你感到壓力大時會有怎樣的信號?又是如何應對壓力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希望糖丸們都能找到更自在的自己
如果不知道如何擺脫壓力的困擾
可以來安慰記的平行世界一起成長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