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院牆,這家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將心理服務「送進「校園、樓宇和社區

2022年09月17日09:21:35 心理 1728

「病恥感」,是談及精神疾病時繞不開的議題。近年來,隨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600號」象徵符號的「出圈」,大眾對於精神疾病似乎正在逐漸脫敏。一場新冠疫情的襲來,也讓更多市民關注起軀體疾病之外的不適:抑鬱、焦慮、憤怒、迷惘……「我究竟是不是病了?」他們亟待專業的解答,更需要可及的療愈。

在門庭若市、一號難求的市級精神衛生機構之外,上海正構建全方位應急心理救助與干預體系,16個區共17家區屬精神衛生中心共同打造精神疾病防治服務網絡的「新引擎」。在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高築的院牆被「打破」:「家—校—醫—社」的學生心理健康網絡、置於商業樓宇的「第二門診部」、十餘年面向公眾的「心視野·心對話」主題論壇……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創新性擴大心理服務外延,主動跨前一步,也拆除了越來越多患者的「心牆」。

「打破」院牆,這家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將心理服務「送進「校園、樓宇和社區 - 天天要聞

「家—校—醫—社」危機干預成功率達100%

「我用紙巾代表自己,因為這張潔白的紙巾可以擦拭灰塵,和我很像。」老師示範道。

「我用玩具刀代表自己,我覺得自己能來這裡很勇敢。」

「我用橡皮筋代表自己,我此時此刻感覺有點緊繃。」

炎夏7月,一場特別的夏令營在線上開展。長寧區精衛中心醫生走進校園,開展「青少年遊戲成癮預防團體」活動。項目負責人、精神科主治醫師孫岩說,「苦口婆心的勸說、填鴨式的教育,都容易引起青少年內心的抵觸。能不能試着站在他們的角度推開遊戲和遊戲成癮的大門?」

小梁今年初三,母親去世、父親再婚,他長期與姨媽一同生活。據老師反饋,小梁經常撒謊,偷偷在遊戲中「氪金」,而姨媽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雙方經常發生衝突,甚至大打出手,為此姨媽多次報警。在老師推薦下,小梁加入了預防團體,開放、溫暖、支持性的團體讓他第一次有了成就感——成員表現積極則予以「遊戲積分」,可兌換心愿清單中的禮物。一場「健康遊戲和情緒」主題的自白里,小梁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認真傾聽的同學們哭了,小梁也哭了。在心理治療師的療愈中,大家發現,小梁漸漸變了,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

「長期以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為知識傳授、心理諮詢和危機干預3大類,均以學校、學生和家長間的互動為主,整合精神衛生機構等資源的探索甚少,一定程度引發了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供求不平衡』。」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鄭宏介紹,由長寧區政法委、衛生、教育、民政、殘聯等多部門牽頭,區精衛中心、區疾控精衛分中心組建了精神科多學科服務團隊,「家—校—醫—社」一體化模式極大填補了校內專職心理教師工作的局限,避免時常處於「被動應急」的窘境。

在實踐中,長寧區精衛中心進一步完善了「PII」路徑:普遍預防(P—預防)、早期識別(I—識別)和有針對性的干預(I—干預)。與其他國內外相關研究不同,PII路徑可以根據學生和家庭的需要提供完整、專業和協作服務,對於處於危機狀況的學生,後續社會支持系統可提供持續服務,直到風險解除。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陶華介紹,如今,該模式年均服務超過2.2萬人次,校園危機聯合干預率和成功率、預防自殺和自傷行為成功率皆為100%,年均抽樣滿意度超過99%。

「打破」院牆,這家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將心理服務「送進「校園、樓宇和社區 - 天天要聞

樓宇內「心理服務便利店」呵護在職人群

將心理服務送進校園的同時,長寧區精衛中心也關注到「弱勢」的社會中堅力量——在職人群。情緒難以紓解,又不想給自己「戴帽子」的人群有了心靈港灣:中心第二門診部選址於樓宇經濟發達的天山路商圈,同時冠名「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心理諮詢中心」,真正在院牆之外將心理服務端口前移。

這裡沒有患者,只有來訪者;不叫號、全預約制、嚴格保證就診時長,私密性在細節中展現。「許多人對精神衛生機構仍有誤解,而商圈樓宇的可及性、便利性好,雙方都有足夠空間、時間進行情緒表達,市民接受度更高。」精神科心理治療師顧俊傑說。

6月底,還在居家辦公的小王收到了裁員郵件,讓她本就惴惴不安的心沉了下去。之後的半個月,她的失眠愈發嚴重,茶飯不思,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在小區核酸篩查時,家庭醫生髮現了她的異常並詢問了具體情況,留給小王一串熱線號碼:長寧區心理援助熱線。當天深夜,抱着試一試心態的她撥通了電話。

原來,雖然小王拿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金,但由於性格內向,大部分親友不在身邊,無人傾訴,負面情緒被疫情期間的獨處再次放大,裁員又成了「最後一根稻草」。接線員耐心聽完小王的傾訴,給予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但同時也發現,其情緒困擾已存在許久,並非只是單一事件的應激反應。焦慮、失眠已成為軀體癥狀,僅憑心理熱線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不願跨入醫院大門的小王最終接受了接線員的建議:前往長寧區精衛中心第二門診部諮詢。經過專業評估診斷,她與醫生達成了治療共識:服用藥物+心理治療。2個月後,積極治療的小王已停葯,找到新工作的她與新同事的相處也更輕鬆自如了。

第二門診部負責人、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酈介紹,為創新職業人群心理服務新載體,坐診專家每周三、周五還利用午休時間為周邊樓宇內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形成「半小時服務圈」,被白領們親切地稱為「心理服務便利店」。除此之外,藉助2021年心理健康黨建服務年形成的長效機制,第二門診部更將在職人群普遍關注的心理服務分為4季12個單元,一月一主題,有機融合為一本「心理健康護照」。疫情期間,即便線下就診不便,長寧區精衛中心仍依託第二門診部開展線上講座4場,為營造轄區親商、穩商、留商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打破」院牆,這家區級精神衛生機構將心理服務「送進「校園、樓宇和社區 - 天天要聞

12年間,「心」論壇探索全社區心理服務

「心理服務的對象不應該只是患者和已出現情緒癥狀的人群。」副院長鞠康說,「市民有時只是有些困惑、迷惘,除了一對一的陪伴和傾聽,將觸角伸向校園、樓宇,我們希望有更廣泛、寬闊、可供大眾了解心理健康的渠道。」

早在201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長寧區精衛中心主辦了首屆「心視野·心對話」論壇,此後12年間腳步未停,2021年線上論壇參與人數近2萬人次,彈幕留言提問踴躍:為什麼「乖」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作為家長,如何和孩子有效溝通?除了本院專家,論壇也邀請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教授與市民對話。

圍繞「心」的議題,成為心的慰藉。從2010年的「與心靈相約」,到2015年的「以文化滋養心靈」,再到2020年的「應心而化,生生不息」,帶領大眾思考的內容愈深、愈細。論壇致力於探索社區心理教育和服務新思路,創造並完善針對全社區人群的心理服務模式,改變精神衛生工作只針對「患者」防治的印象,常態化、普及化的互動充分滿足社區健康人群的心理服務需求。正如論壇12年來的主持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秦暢所說,「它潤物細無聲地將心理健康的種子播撒在市民心間,這就是心靈加油站希望傳遞的能量。」

「心理服務的版圖上,要補齊每一塊拼圖。」院長沈頡說,「我們將持續擴大心理服務的半徑,助力人群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黃楊子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