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自閉症孩子不聽指令?這9個改善方法趕快碼住!」中,我們了解了在孩子不聽指令時,該如何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訓練。
那麼孩子不聽指令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他們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呢?除了孩子自身的問題外,家長錯誤的指令也是問題關鍵。
規避掉這些誤區,孩子會更聽你的話!
一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
1、成人阻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
小孩子很好奇,他們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很多,看到新鮮東西都會去碰一碰、摸一摸、聞一聞、把玩一下。其實,他們是在通過這些活動把感官上獲得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從而對這些從未見識過的東西產生一定的理解。
但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孩子很多時候的動作是不安全的,所以家長經常會阻止孩子的一些行為,這就產生了指令。
孩子自身的行為是以想要了解的慾望為動力來支持的,但聽從父母的指令不要去做卻沒有自然動力。所以在這兩者之間,孩子會自然地選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從而也就成為了家長們常說的「不聽話」的行為。
像這樣情況下家長應該怎麼辦?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強調孩子要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例如,孩子玩插座,我們不能說:「你不要玩這個」,可以說:「要離那個東西遠一點」。孩子可能會把一些小的石子塞到鼻孔,我們經常會阻止他說:「你不要把東西塞到鼻孔里」,那我們可以告訴他:「這個東西你可以拿到手上玩」。
2、聽從指令的學習會讓孩子感到困難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聽指令的過程,但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孩子還不會的內容,所以孩子會覺得困難,會想逃避,「不聽話」的行為就自然發生了。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的行為問題而沒有堅持讓孩子「聽話(做任務)」,不聽話的行為也就被強化了。
3、「聽話」的行為難以得到自然強化
舉個例子,我們讓普通的孩子去洗手,他會知道洗完手以後就可以吃好吃的,這就是一個自然的強化。但是自閉症孩子,因為洗手就要花很大的努力來完成,而且洗手和吃好吃的也不能聯想到一起,所以就缺少這樣自然的強化,所以孩子就會很難聽從我們的指令。
我們可以通過做好視覺提示,例如:通過卡片展示,洗手-吃飯之間建立起聯繫,通過這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強化。
4、「看人下菜碟」
家長在開始的時候,發出的指令沒有讓孩子必須執行,後來,孩子會發現,爸爸媽媽的指令自己做不做都可以,所以他就會選擇不聽指令。
而孩子接觸到老師的時候,老師通常都會嚴格要求孩子完成指令,當孩子發現自己以往在家長身上的「招數」不太好用時,通常都會選擇聽從老師的指令。所以,孩子也是會「看人下菜碟」的,這也是為什麼孩子不聽家長的卻會聽老師指令的原因。
某一天,家長忽然認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但是長期累積的強化歷史,是很難改變的。而且很多時候,孩子一哭鬧,家長很容易就會放棄。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有改變的決心,下指令後一定要孩子完成,適當的時候給予輔助,並在完成後及時獎勵強化。
二 髮指令的時候,有哪些常見誤區?
家長在髮指令時,誤區還是比較多的。
1、重複下指令(空指令、變動的指令)
這一點是比較常見的誤區。
例如,孩子下課後在操場的草坪玩耍,家長喊孩子回家的時候會說:「過來,過來回家了,快點過來,我們要走了。」但是家長喊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卻不會響應家長。
所以,家長不斷重複下達的這些指令,我們都叫做空指令。
另外一個是變動的指令。
還是剛才的例子,家長最開始可能說:「過來,我們要放學走了。」但是孩子第一次沒有聽,家長會接著說:「已經下課了,老師要收拾東西走了,我們要回家了。」家長會對孩子解釋,儘管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但是發出的指令卻在變來變去。孩子每一次聽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他也不理解家長到底下達的指令是哪一個。
這樣的指令就是指變動的指令。
2、句子過長,過於複雜(不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有時候,家長會高估孩子的能力,下達的指令不符合孩子現階段的能力。
比如,家長對孩子說:「你幫我拿桌子上的紅色杯子」,但這個時候孩子還不能辨別桌子上面是哪裡,什麼是紅色,或許他的名詞還沒有掌握好,我們就開始加入了修飾詞和介詞。那麼這個指令就比較複雜,不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如果我們下達的指令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外,他就沒有辦法去執行指令了。
3、言語輔助多於肢體輔助
當我們發現孩子沒有辦法執行指令的時候,家長會去輔助他。
例如,家長讓孩子幫忙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孩子沒有做,家長這時候就會給予輔助,會加一些修飾性的詞,比如對孩子說「幫我把杯子放到左邊的白色柜子上」。
其實,這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當接收指令的人找不到某樣東西時,我們可以具體描述給予輔助。但是,這個前提是我們對這些語言信息是能夠執行的,所以它才能成為我們的輔助。
但對孩子來說,家長加了很多的修飾,他是很難理解的。所以,這對孩子來說不是輔助,而是一種其他的干擾,這些干擾讓孩子無法抓住重點。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言語輔助多於肢體輔助,也就是肢體輔助不夠。我們可以直接扶着孩子的手,把杯子放到桌子上去就可以了,這對他來說才是適當的輔助。
4、不及時強化
當家長要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當他做完後,很多家長都沒有去及時強化,有時候連讚美都沒有。
例如:孩子有時候喊爸爸,家長通常只會簡單地答應一聲。但是自閉症孩子不能融入這樣自然的對話,不是只要簡單的答應一聲,孩子就會很高興。家長可以略微誇張的說:「爸爸愛你」,「過來讓我抱抱舉高高」,「你有叫我,我要給你吃好吃的」等。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加有效的強化,因為一些簡單的行為,是沒有辦法強化到孩子的。
或者,當我們要帶孩子出去玩時會讓他穿鞋子,對於普通的孩子,出門後的活動就是一種獎勵,並不需要額外的強化。但對於自閉症孩子,當他穿好鞋之後就需要及時強化,他執行的每一個指令都需要給予強化。只要強化及時做到了,孩子才會養成習慣,才會更好地執行下一次的指令。
5、不恰當地叫孩子名字
很多家長會經常去叫孩子的名字,這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誤區。
這裡並不是說不能叫,而是家長每次叫孩子,經常是需要他去幹什麼或者訓斥他。比如,「小浩你為什麼把衣服弄髒了?」「小浩你為什麼要玩水?」「小浩你幫我拿一下碗!」等等。
其實,最早期的時候,有很多老師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就是用叫名字來獲取孩子的注意力,結果孩子發現我每次關注你以後總是讓我去做事情。
這就像我們上課的時候,老師一叫我名字可能就要讓我們回答問題,所以我們就不願意被叫名字。自閉症孩子也會有一樣的心情,或者下次直接就會選擇不理睬。所以,當我們下指令的時候總是關聯着叫名是不適當的。
那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叫名呢?
首先可以在有好事的時候叫名,之後我們再加入一些中性的指令,例如:握手、抱抱等。也就是說,不要每次叫孩子的名字就是讓他做事,或者讓他做事的時候,就先叫名來獲取他的注意力。
6、頻繁地測試孩子
孩子最近學會了說「阿姨拜拜」,有些家長為了炫耀孩子取得的進步,就會頻繁的讓孩子對其他人展示新學會的技能。到最後,孩子不斷地說「阿姨拜拜」的時候,其實他的眼神早就跑掉了。
當自閉症孩子好不容易掌握了一個新的技能,結果家長經常讓他在生活中去展示炫耀,孩子最後會厭煩,然後就不做了。
向他人炫耀孩子的進步,或者總是去測驗孩子是不是還記得這個技能,也是家長常見誤區之一。孩子學會的新技能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泛化,但是不要過度,要在適當的情況下去做。
當我們注意並掌握這些指令上的細節,孩子們會更願意聽我們的指令,我們都可以成為「有威嚴」的家長!

400-606-2105
遇見恩啟
Meet Ingcare
您有任何關於自閉症兒童康復治療的問題,可添加客服微信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