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Diss楊毅:一個中年失意者對現狀的無聊吶喊

nba季後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最近咱們國內nba媒體圈也出現了少見的互撕,前男籃運動員馬健與知名籃球評論員(還是老闆)的楊毅關於籃球評論員關於「籃球評論員是否需要是籃球專業人才」進行了非理性交流。

先是9月18日馬健在自己正確預測掘金搶七戰勝快船的視頻下面評論「xxxx舒服嗎」影射部分評論員預測錯誤,而後在與網友的交流中更是直指目前國內nba轉播評論被楊毅公司壟斷。

當天晚上,一向嘴硬的楊花花也親自上線開片,對馬健的觀點進行了一一駁斥。

事情經過就是這樣,目前雖然我們國內各隊的蜜黑們經常在網上開戰,但國內評論員的圈子還沒受到「飯圈文化」的影響,大體維持着溫良恭儉讓的大體和諧,這次兩位頗具影響力的名人下場互撕,就差點名罵街,還是頭一回。

一、吃瓜也要了解背景——馬健是誰

馬健何許人也?1989年入選國家隊的大前鋒,隨隊征戰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3年不顧男籃規定只身前往美利堅參加ncaa比賽,希望以此登陸nba,不僅沒能成為中國nba第一人,反而在國外成為了一名「籃球流浪漢」,並且從此與國家隊無緣。

直到1998年回到cba加盟前衛奧神,兩年後的一場對陣上海東方大鯊魚(那時姚明還在)的cba比賽中,因為最後關頭兩打不中直接被球隊開掉,並和球隊開始了長期的合同糾紛。

直到2002年才加盟上海隊,不到一年又被炒掉,從此結束了球員生涯。

退役後,伴隨着國內籃球網絡時代的興起,他相繼在新浪等媒體以「籃球名宿」的身份進行解說評論,並且多次以自身遭遇為例抨擊國內籃球圈甚至國家隊的「黑暗」。

但自從前年被翻出在企鵝台與另一評論員殳海(沒錯也是楊毅公司的)爭論時發表「誰說鄧肯是歷史第一大前鋒」的言論後,基本就和平台絕緣了。

馬健,中國籃球的一個異類

他自持天賦異稟,早早開啟進軍nba的夢想,最終功敗垂成,流浪海外。

他自稱男籃名宿,卻是他這個年紀的國手中少有的為國家寸功未立的盧瑟。

他自詡命運多舛,但走到哪裡都能夠和俱樂部和同行產生矛盾,下場慘淡。

僅憑藉網上幾十秒的小視頻就認為他是國內最時運不濟的天才球員,未免太低估易建聯、宋濤們的天賦異稟。

僅因為他去了美國就認為他被時代和國家所拖累,未免太忽略王治郅、姚明們在nba開疆拓土的不易。

作為和中國96「黃金一代」同時期的球員,論能力、論貢獻、論為人、論名聲,他和胡衛東、劉玉棟、孫軍們怎麼比?

趁着國內nba轉播的網絡時代,他在幾個網站都當過解說,按理以他的專業經歷,至少也不該比如今的李克、霍楠們混得差,為何現在就銷聲匿跡?

一句話,他打不上nba,是能力不行(他職業生涯可沒有重大傷病)。但在國內籃球圈混得如此之差,就是人品問題了。

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楊花花」

楊毅,大概是全網臉被打得最慘的一名解說,每當預測錯誤,這張圖就會在網上泛濫。

但有一說一,他在國內籃球報道圈的資歷和新聞報道水平大概沒有人質疑。

1998年他就開始籃球報道工作,是國內最早的一批籃球記者,先後在《北京青年報》、《體壇周報》、《籃球先鋒報》工作(後來又回《體壇》當總編了)。2016年獨自創業,他的公眾號「楊毅侃球」應該是國內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籃球類新媒體了。

他從01年開始涉足籃球解說,長期作為解說嘉賓在央視工作,在鵝廠獨家購買了nba版權後,就一直作為解說嘉賓,並且經常出場的殳海、管維佳、沈知渝都是他公司的。

楊毅的解說水平先不論,但現實的情況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楊毅的團隊是和轉播平台有着深度合作的,並且將名下多個原先從事文字工作的記者都推向了解說一線。

看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了,馬健這次和楊毅開撕,說白了就是楊毅的團隊搶了他的飯碗了。

我一個吃了幾十年專業籃球飯的人,如今不能像曾經的老夥計們解甲歸田,在原先俱樂部中混個一官半職做教練、當老總。委身下嫁做個解說,竟然還被你這群小年輕們搶了飯碗,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來如今版權集中只有一家能播nba,還都被你們佔了位置,我因為吵架沒吵過你們就丟了飯碗。現在好不容易撿了個現成(多虧快船爆冷輸給掘金),還不火力全開?

那就說道第三個問題了,坐在解說台的評論員到底該是什麼樣的

三、我們需要怎樣的籃球解說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解說比賽和參與比賽是一回事嗎?

在如今的職業體育框架下,每個崗位的精細化和標準化程度都在提升,但涉及到一場比賽的台前幕後,主要還是球員、教練、裁判以及隊醫等保障人員。

而解說呢?他們可能在場邊、也有可能在千里之外,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他們做什麼都干擾不了比賽的進程。

那他們是做什麼呢?大致總結一下就是

提供信息,將比賽雙方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動態提供給觀眾。

預測總結,賽前分析判斷雙方的強弱對比,風格特點對比賽結果以及可能的進程進行推演和評述,賽後針對雙方的表現進行評點和概括。

講解評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比賽過程中對運動員的場上表現、教練的戰術布置甚至裁判的判罰尺度進行評論,對比賽規則、背景進行講解。

到了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作為一名nba評論員,在具備深厚籃球專業功底的同時,語言表述、文字表達能力甚至是個人魅力其實同樣重要。

以如今nba的轉播為例,通常分為三組

一種是場邊報道記者,比較有名的是女記者多麗絲·布克(今年將成為nba總決賽首位現場女解說),已故的經常被波波維奇「調戲」的老賽格。

第二種是場邊解說,通常由一名專業非籃球解說作為主持串場,最有名的就是已故的「湖人之聲」齊克·赫恩,再邀請一到兩名nba教練或名宿作專業分析,我們熟知的姚明前教練傑夫·范甘迪、科爾在勇士隊的前任馬克·傑克遜,步行者傳奇射手雷吉·米勒如今都在干這個。

第三類就是在轉播室里的評論員,最有名的就是TNT的活寶組合奧尼爾-巴克利和eapn的「美國楊毅」斯蒂芬·A·史密斯和著名記者比爾·西蒙斯。他們只提供賽前預測和賽後評論,以及參加各類專題節目,比如大名鼎鼎的《TNT COURT》。為了提高收視率,這樣的評論員主要負責節目效果,所以既有奧尼爾這樣的天王巨星,同時也有史密斯這樣沒有任何職業球員經歷的超級大嘴。

所以即使已經有着近50年電視轉播吉經驗的美國本土,只會將籃球場外的報道工作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分工,卻從來沒有要求必須有職業籃球從業經歷的人才能進行解說評論。

籃球解說,顧名思義分為兩個部分,既要求有相當的籃球業務知識,同樣也必須會分析、能表達,這甚至涉及到播音、主持、新聞等相關專業領域。而不僅僅要求他們有豐富的籃球從業經歷。

眾所周知,運動員因為自小以職業體育為目標,絕大多數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都受到了限制,並不單指國內,就是美國所謂從大學選秀過來的球員大部分也是沒什麼水平的大老粗,比如那個認為「地球是平的」的凱里·歐文。

所以除了極個別天生表達能力強,有戰術思考能力的球員外,大部分都不具備在攝像機前面對觀眾解讀比賽的能力。而那些善於思考,頭腦靈活、表達溝通能力強的球員外退役後也更傾向於轉職做教練,實在沒事做了才會考慮以解說為生,這也是很多教練在退休後才考慮在場邊解說比賽的原因。

因此雖然我也贊成「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但是不代表籃球解說就一定需要交給籃球的專業人士,他更多需要從綜合的角度去篩選具備全面素質的人去幫助觀眾解讀比賽,提升節目效果。

而馬健的表達完全就是出於一己之私,偷換概念。按他的邏輯,比賽的解說就必須要由曾經做過職業球員或教練的人來擔任才有檔次,才能提高大眾籃球水平和認知。

可是先不說有多少球員外比賽中本就依靠天賦直覺,戰術思路不但單一而且短路,打球時連戰術都摸不透,看不懂,現在就能看懂nba的戰術布置和比賽進程,而且就算看懂了,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將他對比賽的感受充分地傳遞給觀眾?

反正作為詹姆斯的球迷,曾經我聽馬健瓮聲瓮氣的解說,全場尬吹詹姆斯都感到無比尷尬、全身發毛。

這就專業了?

楊毅語言中的「引戰特質」確實特別容易在網絡上引起罵戰和爭議,預測也不是百分百都準確,可是他對比賽進程的分析,整體進程的把握,乃至語言措辭的準確和幽默性都值得認可。再說了,如果每次預測都精準,那他早被捧成半仙了。

版權壟斷的平台必然會導致風格的單一性,百花齊放、你追我趕的行業生態才最能夠服務消費者。如果把觀眾對轉播質量的不滿歸結於個別評論員別說治本,連治標都談不上。

退一萬步講,你不喜歡聽可以換現場原聲(前提是你聽得懂),你不喜歡看可以不看或者到別處看。輕而易舉地被一個生活失意、居心叵測的中年盧瑟引戰利用,是不是太對不起自己的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