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戰爭,古往今來對百姓而言都是災難。正如老子所說的那樣,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往往是伴隨着天災人禍而來的,抗日戰爭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始終是記憶深刻,這種痛是在骨子裡的痛。
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中,歷史將痛苦的過往深藏,但總有人會觸碰到那段記憶,馮小剛就是其中一位。看似人雖不着調,有着老北京的脾性,但在這件事上,他的執着讓我們知道了那段歷史,《1942》對人性的全方位揭露。
不討喜的史實電影
電影《1942》註定是一部不討喜的電影,觀眾喜歡的是宏大的戰爭場面,以及那痛徹心扉的愛情,但窮困背景之下的小人物,才是那最真實的一面。觀眾會忽略此處,導演也會忽略,繼而造成寫實的電影越來越少,馮小剛能夠拍出此部佳作且上映,實屬我們運氣不錯。
人的情緒有多種,我們暫且分為喜、怒、哀、樂四種情緒,從人性角度而言,人都喜歡喜聞樂見之事,討厭會引起悲傷痛心的事,所以從一開就註定,這部電影沒有那麼出眾,只會在未來的電影長河中,不斷地「被發現」。
我是山西運城人,為何說到此,只因我爺爺輩就是從河南逃荒而來。小的時候不懂老人苦,只是一味勸解到,吃不下就別吃了,倒了就成。因不知餓肚子的感受,亦不知為了一點小米,會出現拿米換人之事,現在想來如此可笑。
不懂歲月之艱難,千萬別妄下斷論,因為所有的話語,都會成為你未來心中的那根「刺」。
不能忽略的是,這部電影上映時為2012年,那段時間《碟中諜4》和《痞子英雄》成為觀眾的關注點,其次黃渤的《殺生》只不過引發觀眾短暫思考,並沒有翻起多大波浪,除此之外是更多的喜劇電影層出不窮,在歡樂的氛圍中,《1942》的出現顯得如此刺眼,但依舊沒有引起觀眾的注意,只知這是一部災難片。
從一開始就不討喜,最後票房收入的慘敗也是在預料之中,華誼為此賠了上億,再者對馮小剛也是一種打擊,這種沒有過多煽情的戲份,只是用平靜的劇情來表達故事,這種方式確實沒有辦法看下去,至少需要有耐心的人才可以。
這部電影不討喜之處,在於馮小剛拍得過於真實,整部電影就是一部冰冷徹骨的悲劇,河南3000萬災民逃亡,一路遇到了流亡,疾病,寒冷,好不容易到達的目的地,卻被告知這個地方已經不再接受災民,讓觀眾實在沒有辦法看下去。
儘管他所描述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太過於冰冷。
除此之外,這部另一個不討喜之處是對人物的塑造過於扁平,缺少豐富性,把人物都困在了一個固定的模板之中。但是人是複雜的,不可能只有這一面。
整個電影的劇情也過於混亂,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想要說明的層面也過多,造成的每一個層面都沒有講清楚。河南大災,需要講述清楚的就是在河南這個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結局是什麼。
1942,忘不了的歷史
搶糧變成掠奪,再到成為一種災難,一個富裕的家庭,只因在大災年間,擁有比他人多的糧食,成為了一種罪惡,在這場掠奪之中,地主有錯嗎?搶糧食的人有錯嗎?還是錯的是這個時代?
都是為了生活。這句話在不同的場景下,說出的感受皆不同,貧農為了生活,去搶地主的糧食,地主為了生活,不得已遠赴他鄉尋求生活,只不過在此之後,在電影中小人物的身上,用了大量的時長,卻凸顯那段歲月的艱難。
為了一塊餅乾,能夠丟掉人格,為了一斤小米,能夠出賣自我,為了一口飯,為了一點糧食,可以將家人賣掉,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吃上飯,而不是吃飽飯。
人性是有光輝的,在每個階段呈現出的自我皆不相同,有善良的光輝,也有邪惡的光輝,在《1942》中傳教士為了拯救世人,總是在期許眾多美好的未來,但在最後,當自己都不再相信上帝之時,這種諷刺極具特點,救人先救己,當自己還在撲所迷離中追求真相時,一路救人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迷惘。
再者還有地主家的女兒,從一開始就是「公主」的形象出現,讀過書有知識,甚至於在逃荒之時,懷中還抱着一隻小貓,而這隻貓有特別的暗意,為何不是一隻狗?狗在民間通常形容為忠臣,而貓為奸臣。
俗語有狗不嫌家貧,但貓永遠喂不熟,當你的條件無法滿足它的需求時,貓的離開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地主家女兒懷中所抱的這隻貓,正是如此,當你顛沛流離之時,連你的寵物都會離開你。
這位擁有知識的女青年,在飢餓面前也丟失了自我,這個時候想的不是知識改變命運,而是活下去成為唯一的想法,這種暗諷何嘗不是在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當孤零零的財主向家鄉走去,他說反正是死,還不如死在家裡。其實這種想法有兩層意思,其一是不在對生活抱有幻想,家人的相繼離去,剩下唯有自己,活着的意義並沒有太多;其二外界有着再多的美好,都不如自己的家好,或許在地主的內心中,依舊有過如果不出來逃荒,或許就不會出現妻離子散的結局。
首先他們是人
馮小剛的這部片子背景是抗日戰爭時期,歷史上日軍的形象大多為殘忍之態,但在電影中坐在飛機上的日本軍官說的一句話,他們在看到河南大災帶來了慘狀之時,人性戰勝他們侵略的本意,在這時候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了人性的善,他說他們可以把糧食發給平民,然後用平民來打中國軍隊,這種想法的出現,很多人覺得可笑。
但日軍在當時年代下有兩種身份,其一是人,其二是侵略者;當侵略者都看不下去,希望通過此舉能夠救助災民時,當時的地區官員何在?
不管他們的目的是怎樣的,但是這一刻他們是人,人性的光輝,在這一刻展現了出來。
並不是說要藉此來洗白日本侵略的事實,只是在表述一個現實,在戰爭面前,兩國交戰時,人性還是存在的,人性之中的善是存在的,雖然他們能這樣做,是出於別的目的,但是他們這樣可以讓這些人得以生存活下去。
這是戰爭之中人性的善,就像前面的劇情之中。財主在面對瞎鹿母親快餓死的情況下,即使知道糧食借出去就要不回來了,還是毫不猶豫點把糧食借給了他。
財主被強變得貧窮成流民的時候,平日里受到的壓迫的村民,也不計前嫌地把唯一的車子借給了他,因為在他家中有一個待產的孕婦,在後面財主在路上,看見一家人全死亡的女孩,即使知道自己不一定能活下去,還是把女孩帶上,一路向家走去,這就是在戰爭之中人性。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