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馬島群島戰爭一聲炮響,打破了阿根廷軍政府狐假虎威的形象,也讓大英帝國皇家海空軍向世人宣告其依然具有全球遠征的強大實力,雖然馬島海空戰作為至今為止的最後一場現代化海空戰,一直是為軍迷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過限於製作成本制約,現有的九部馬島戰爭題材影視作品仍都以描寫馬島陸戰為主。
1、孩子們的戰爭(Los chicos de la guerra ,1984)
阿根廷,導演:貝貝·卡敏
影片拍攝於戰爭結束僅僅兩年後,講述三名應徵入伍的阿根廷年輕人的故事,來自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他們,背負着父母和祖國的期望,匆匆走入一場他們完全沒有做好準備的戰鬥。本片是阿根廷第一部關於馬島戰爭的電影,亦是阿根廷軍政府倒台後的第一部電影,影片試圖向觀眾暗示,造成戰爭的根源來自於阿根廷普通民眾和軍政府之間的矛盾,而非阿根廷人與英國人之間的。
2、搖搖欲墜 (Tumbledown,1988)
英國,導演:理乍得·艾爾
影片根據羅伯特·勞倫斯中尉的真實經歷改編,這位蘇格蘭特種兵在馬島戰爭中被阿根廷狙擊手射中頭部,在雪地里躺了整整六個小時才得到救助,事後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半邊身體也一度癱瘓兩年之久。影片以插敘的方式回憶了勞倫斯中尉在馬島戰場上的血腥經歷,同時也表現了他在戰後遭受的種種不公和如何依靠自身驚人的毅力康復過來,並獲得英國國防部軍事十字勳章(MC)的嘉獎。
3、起死回生 (Resurrected ,1989)
英國,導演: 保羅·格林格拉斯
影片根據英國士兵凱文·迪金的真實故事改編,原本被認為陣亡在馬島的他,突然又奇蹟般得回到了英格蘭,原來他只是不慎在戰場上走丟了而已。由於報紙上暗示這個人其實是個逃兵,回家後的凱文·迪金受到了周邊人的冷遇,甚至連父母和女友都不再理他,他甚至還遭到了以前戰友的毆打。影片以辛辣的手法表現了戰爭對士兵心理的創傷,諷刺了盲目愛國主義對民眾的裹挾。
4、卑鄙行動(An Ungentlemanly Act ,1992)
英國,導演: 斯圖爾特·厄本
本片是一部紀實影片,描述了馬島戰爭初期阿根廷軍隊攻佔馬島的「羅沙里歐作戰」兩棲登陸作戰行動為。加里·諾特少校指揮的英國海軍第8901部隊和由菲爾·索莫斯指揮的福蘭克群島國防軍(FIDF)共160餘人為保衛英國雷克斯·亨特州長,在戰鬥三個半小時候才同意投降,這次戰鬥共造成阿軍5人受傷。為追求還原,影片選擇在馬島的斯坦利港一帶實景拍攝,參與收復行動的邁克·諾曼少校充當了本片的軍事顧問。
5、狐狸坑(Pozo de zorro,1999)
阿根廷,導演:米格爾·米拉
影片講述馬島地面戰的一次戰鬥結束後,一個奉命掩護主力撤退的阿根廷步兵團,被隔絕在一個被敵人和戰友屍體包圍的溝渠中。一向擅長拍攝紀錄片的導演米拉用其嫻熟的拍攝手法,還原了馬島戰場上阿軍所面臨的糟糕處境。
6、炮火磷磷(Iluminados Por El Fuego,2005)
阿根廷,導演:特里斯坦·鮑爾
影片根據參加過馬島戰爭的阿根廷作家艾斯特班出版於1993年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1982年三位18歲的阿根廷青年,在軍政府的鼓動下,開開心心報名去參軍出征馬島,結果受戰場惡劣環境和自身恐懼心理的影響,造成一人戰死一人自盡的悲慘結局。影片重點不在批評軍政府,而在為國家戰敗和戰友犧牲而哀傷,煽情意味較濃,不過若不是阿根廷人自己的話恐怕還是不那麼容易被感動。
7、逐字逐句(Palabra por palabra,2008)
阿根廷,導演:埃德加多·海德
影片講述在馬島戰爭的一次夜戰中,阿根廷士兵古里扛着受傷的戰友凱托擅自逃離了自己的戰壕,兩人闖入一所鄉間小屋,那裡住着一個婦女和她11歲的孩子。因為語言不通,在一整天的時間,古里只能用粗暴的態度與母子二人交流,結果更加深了他們的孤立感,直到一天後,凱托因為傷重不治而去世。之後古里反而變得冷靜了許多,並在考慮如何將戰友遺體帶回故鄉。
8、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2011)
英國,導演: 菲利達·勞埃德
嚴格地說,本片其實是號稱「鐵娘子」的英國撒切爾夫人的傳記片,講述她如何走上政壇叱吒風雲,又如何落敗的全過程,馬島戰爭作為其任內的大事之一,自然也會提到一筆,姑且也算是從英國高層決策的視角來描寫這次戰爭吧。所以影片也理所當然地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經過,涉及戰爭的部分主要是撒切爾夫人拍板決定遠征和戰後給遠征軍戰士們寫信。
9、阿根廷士兵只為上帝所知(Soldado Argentino solo conocido por Dios,2017)
阿根廷,導演:羅德里戈·費爾南德斯·恩格勒
影片講述阿根廷科爾多瓦省的三個鄉下年輕人的故事,他們被徵召入伍參與了馬島戰爭,戰爭也永遠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走向,使他們在戰後淪為被國內民眾所鄙視的「軍政府的幫凶」。由於是一部小成本電影,片中戰鬥場面不甚激烈,節奏較為緩慢,配樂也比較糟糕,但勝在表現了阿根廷和馬島等地真實優美的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