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編輯 | 人文社
«——【引言】——»
1991年,烏克蘭正式宣布獨立後,他們就從蘇聯繼承了超過3500家軍工企業,具備直接生產武器的企業更是超過了700家。
雖說烏克蘭從蘇聯那裡繼承了龐大的軍工「遺產」,但由於種種制約的限制,烏克蘭並沒有成功將這些資源轉化為長期發展的推動力。
不僅如此,世界上許多國家也「盯上了」烏克蘭的軍工專家,紛紛加入了對烏專家的爭奪之中,我國也成功的吸引到了許多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裏,這些專家的技術貢獻很大程度的幫助了中國軍工的發展,同時也為兩國提供了許多合作的機會。
如今,幾十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那些曾經來到中國援建的烏克蘭專家處境怎樣呢?不得不說,我國的做法實在太貼心了。
烏克蘭專家流失的背景
蘇聯這座「大廈」轟然倒塌,烏克蘭也在眾多繼承國當中,他們繼承了蘇聯30%左右的軍工資源,這個份額不容小覷。
特別是在導彈、航天器、艦船等重要軍工領域,烏克蘭都繼承了許多建造工廠,毫不誇張的說,烏克蘭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水平。
但由於烏克蘭獨立初期,國內的經濟情況、政治狀況都比較動蕩,也就造成了烏克蘭的軍工業出現了萎縮,一些軍工企業以及研究所不得不宣布破產倒閉。
眾多烏克蘭專家的職業前景開始變得十分堪憂,進入20世紀末的時候,隨着全球化發展的推動,許多烏克蘭專家開始將目光投向國外。
美國、以色列、德國等國家,也在此時成為了烏克蘭專家主要投奔的國家,但由於的語言、認證的困境,許多烏克蘭專家在國外都很難發揮自己真實的技術水平。
中國著名的「雙引工程」
中國是全球早一批看到烏克蘭專家潛力的國家,在蘇聯宣布解體不久後,我國便提出了「雙引工程」,也就是「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發展政策。
主要就是為了吸引烏克蘭等國家的高新技術專家,其中主要是那些擁有軍工技術的專家,與西方國家招引人才的方式相比,我國的態度、待遇都比較有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從烏克蘭吸引到了大量的軍工專家,這些專家在來到中國後,不僅能享受到比較高的薪資,同時還能享受到比較高的生活保障,以及優厚的工作條件。
有的烏克蘭專家參加到了的中國軍工建設當中,有的則是參加到了航空、航天、造船等重要領域。
他們不僅為我國帶來了關鍵技術,還為中國本土專家的成長,以及技術方面的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就拿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來講,他們就為中國L-15「獵鷹」高級教練機,提供了發動機方面的專業技術,這款飛機標誌着,我國在航空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除了此次合作以外,烏克蘭的燃氣輪技術,也很大程度的推動了中國海軍現代化的進程,就拿052D型導彈驅逐艦來講,他的燃氣輪機系統就是烏克蘭為我們提供的。
如今,這款驅逐艦已經在國際社會取得了許多國家的認可,這背後驅逐艦強大的性能背後,離不開烏克蘭專家的貢獻。
烏克蘭專家不僅在技術上對中國工程師傾囊相授,同時還積極的參與到了對中國團隊的培養。
僅是在2006年,我國邀請烏克蘭科技界專家、學者來中國的批次就達到了150次,累計人數更是達到了2000多人。
他們通過與中國工程師的緊密合作,幫助我們掌握了許多先進技術,這樣一來,就為我國後來的自主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着時間的推移,有的專家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的時間,已經習慣了在中國的生活,於是便選擇了留在中國定居。
在中國安居樂業
我國對這些想要定居下來的烏克蘭專家,表示非常的歡迎,並且還為他們提供了超出預期的待遇,不僅可以在中國獲得高薪,同時還能享受到高品質的住房。
像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我國也不忘給烏克蘭專家安排上的,有的城市甚至專門給他們提供了,與家鄉生活相似的生活環境。
有的專家甚至住上了模仿烏克蘭建築風格的房子,我國也是十分貼心,並在周圍設立了社區服務,以及一系列成熟的配套設施服務。
這樣一來,烏克蘭專家與他們的家人,就可以開心快樂的在中國享受舒服的生活了,我們的安排也是讓這些專家感到十分暖心。
隨着這些專家年齡的不斷增加,有的人也是達到了退休的年紀,這個時候他們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企業,為他們準備的養老金等福利待遇,確保他們日後的生活質量。
其實中國與烏克蘭之間的合作,並不局限于軍工研製領域,隨着時間的發展,兩國之間的合作也擴展到了許多領域,在民用、文化、經濟等方面我們都有合作。
曾經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援建的故事,已被歷史記錄了下來,同時也見證了兩國之間的友誼。
這些專家的到來,不僅推動了中國軍工業的發展,也為他們自己的後半生選擇了一個安穩的生活。
如今一些烏克蘭專家已經在中國安逸的享受退休生活了,但他們曾經為中國軍工做出的貢獻,也將被中國人民銘記於心。
參考資料:
【1】環球時報——俄媒:烏克蘭軍工專家舉家來華,俄在這事上輸了
【2】南寧晚報——揭秘中烏軍事合作:大批烏克蘭專家來華傾囊相授
【3】新華網——揭秘烏克蘭軍工產業實力:空中巨無霸 「撒旦」製造者
【4】中青在線——烏克蘭公司願與中國合作全力為L-15提供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