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國退貨,演習不敵殲10C,實戰被擊落,中國的蘇35還有啥用?

哪架戰機被吹的最狠?俄羅斯蘇35必須榜上有名!

作為俄羅斯軍工的驕傲,一直被譽為「空中霸主」是俄羅斯第四代半重型戰機的頂尖代表。

高機動、高推重比、遠程打擊能力強,是它的三大標籤,我國也曾花費幾十億美元購買。

然而近年來蘇35的表現卻越來越差,演習不敵10c,實戰被導彈擊落印尼埃及接連毀約退貨。

那麼這架被俄羅斯吹上天的 「四代半王炸-蘇35」,在中國究竟還有什麼用?

多國「退貨」,蘇35口碑下滑

先從最近的「退貨潮」說起,印尼原本對蘇-35興趣濃厚,計劃採購11架,還簽了合同。

可最後印尼卻轉頭選擇了法國「陣風」戰機,蘇-35訂單直接作廢,埃及同樣如此,原定採購的蘇-35也因為美國的壓力以及性能爭議被「擱置」。

阿爾及利亞伊朗等國家雖然表達了採購意向,但始終猶豫不決。

為什麼?一方面是因為蘇-35本身的一些技術已經逐漸過時,另一方面則是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的軍工體系受到嚴重影響,交付周期、售後保障都成了大問題。

更扎心的是,蘇-35在烏克蘭戰場上的「實戰表現」並不光彩,據多方消息,至少已有數架蘇-35被擊落,而且是在沒有遭遇強大對手的情況下。

這讓人懷疑,這架曾被譽為「准五代」的戰機,是真的有實力,還是徒有其表?

殲-10C演習,不敵國產新銳

更令人關注的是蘇-35與中國國產戰機的對比。在中俄聯合軍演和模擬對抗訓練中,中國空軍安排蘇-35與殲-10C進行實戰模擬。

結果出人意料,號稱高機動性的蘇-35竟然在中距和近距空戰中都未佔到便宜,反而多次「被擊落」。

這其實不難理解。殲-10C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彈掛載的是國產「霹靂-15」,遠程打擊距離可達200公里以上。

而蘇-35雖然機動性一流,但在電子系統和信息化水平上,與殲-10C相比明顯落後一代。

尤其在「看得遠、打得准」這一現代空戰核心指標上,蘇-35反而成了「被打」的一方。

這就好比一個肌肉男和一個技術流格鬥家對戰,肌肉再發達,打不着人也白搭。

中國當年為何要買蘇-35?

很多人可能疑惑:既然蘇-35現在顯得「拉垮」,中國當年為啥還花大價錢買了24架?

答案其實很簡單,中國不是買來當主力,而是買來「借鑒」和「補短板」。

2015年簽約時,中國的殲-20還在測試階段,殲-16剛剛服役,整體三代半與四代之間的過渡期技術還不完全成熟。

而蘇-35當時無論是在航電、雷達還是發動機上,都比國產主力戰機先進一些,尤其是它那台AL-41F1S發動機,被認為是接近五代的高性能推力引擎。

中國引進蘇-35,最看重的是技術「開眼界」,通過飛控系統、航電設備和動力系統的對比學習,極大加快了中國國產戰鬥機的研發節奏。

可以說,中國買蘇-35,是為了「不再買蘇-35」。

如今的蘇-35在中國還有什麼用?

現在再看,中國空軍有殲-20這樣的隱身戰機執掌「制空權」,有殲-16擔任對地打擊、電子壓制的多面手,還有殲-10C這種靈活、信息化程度高的中型戰機。

而蘇-35的地位,明顯已經邊緣化,但是否就毫無用武之地?也不盡然。

首先蘇-35依然是一款性能較強的空優戰鬥機,即使不能與殲-20同日而語,但在對付三代機以下的對手時,依然可以碾壓。

比如在南部、邊境、海上巡航中擔任二線空優、威懾任務,是完全勝任的。

其次這24架蘇-35更像是一種「技術橋樑」,中國通過它不僅掌握了俄系戰機的飛行特性,還積累了發動機的逆向研究經驗。

雖然中國至今未仿製蘇-35發動機,但從殲-20換裝國產「渦扇-15」的進程來看,這種「經驗」已經開始開花結果。

從外交層面來說,這批蘇-35也為中俄軍事合作打下了實際基礎,在中俄聯合演習中使用相同型號的戰機,溝通成本低,戰術配合高,更容易形成戰術默契。

總的來說蘇-35在今天的中國空軍體系中確實地位尷尬,不如殲-20先進,不如殲-16全面,不如殲-10C靈活。

但說它「沒用」也不公平,在戰術上,它仍有一定威懾力,在技術上,它是個重要參照系,在戰略上,它幫中國走過了關鍵一步。

參考資料:俄媒:俄售華24架蘇35戰機已全部交付,合同總價值25億美元 環球時報

「一架蘇35戰機被擊落」!俄媒:歐洲最大核電站遭烏軍無人機襲擊 每日經濟新聞

印尼被逼無奈放棄購買蘇35?俄媒:還沒收到印尼通知 環球網

俄向中國交付第三批5架蘇35 有殲20為何還買?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