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樹也不好乘涼,太享貸的風險與挑戰不少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在金融市場的複雜生態中,每一款產品都面臨著多方面的審視與考驗。太享貸作為太平洋保險旗下一款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個人貸款保證保險產品,近年來卻深陷諸多危機與挑戰之中。

「於見專欄」認為,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產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更對消費者權益、市場秩序以及金融行業的健康生態有着深遠影響。

對於太享貸而言,其面臨的危機與挑戰,更是其進一步發展壯大、與其他競爭對手抗衡的障礙。那麼,太享貸如何正視危機,突出重圍?

合規性頻遭詬病,遊走在監管邊緣

高利息一直是貸款類企業的通病,太享貸也不例外。例如,2024年廣東315晚會對太享貸的曝光,就將太享貸的高息費問題,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實際案例中,如符先生借款10萬元分36期還清,除正常的本金和利息外,每月還需支付1250元的保險費,36期共計45000元,再加上9307.06元的貸款利息。

經專業人士計算,符先生加上保費的貸款利率高達30.82%,而不加保費的貸款利率僅為 5.95%。與之類似的還有劉女士、孫先生、魯女士等眾多消費者等,他們加上保費後的貸款利率分別達到 34.66%、25.93%、25.76% 。

根據相關規定,在2021年,以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高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3.85%計算,四倍也僅為15.4%,而這些消費者的實際貸款利率遠遠超出了規定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太享貸這種將保費變相納入利息,從而抬高整體貸款利率的做法,嚴重違反了監管部門對於貸款利率上限的規定,使得消費者承擔了遠超合理範圍的借貸成本。

除了利息高得離譜外,太享貸強制搭售保險的行為也屢遭詬病。據了解,消費者在辦理太享貸時,往往 「被要求」 額外購買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 「人身意外傷害險」。

據報道,工作人員在介紹產品時,對於這一強制搭售的保險,不僅不主動向消費者說明,甚至在消費者詢問時還含糊其辭。

這種行為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違反了2022年12月原銀保監會發佈的《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中關於不得強制捆綁、強制搭售產品或者服務的規定。

而且,從市場公平競爭的角度來看,太享貸強制搭售保險扭曲了市場的正常交易秩序,使得消費者無法基於自身真實需求和意願進行選擇,也阻礙了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

除了高息費、捆綁銷售等合規問題外,太享貸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例如,一些消費者投訴表示,在辦理太享貸業務時,對於保費的構成、用途以及保險條款的詳細內容等關鍵信息,往往得不到清晰明確的說明。

更有不少消費者,是在還款過程中才發現高額的保費支出,而在簽訂合同時,業務員將保費描繪為利息的一部分,誤導消費者。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高成本的借貸陷阱,無法做出理性的決策。

從財經法規角度,金融產品的銷售方有義務向消費者充分披露產品的所有重要信息,確保消費者能夠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進行交易。太享貸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違反了金融市場的基本規則。

由此可見,太享貸一直遊走在違反監管規定的風險邊緣,甚至在合規與違規的灰色地帶反覆試探。而其發展潛在的風險,也有一觸即發之勢。

市場競爭加劇,太享貸如何突出重圍?

實際上,太享貸除了面臨監管層面的內憂外,還面臨著外部行業競爭所帶來的挑戰。而且,這種競爭,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要知道,個人貸款市場,一直是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主戰場。而這些企業與機構,往往憑藉雄厚的資本實力、巨大的存量客戶規模,以及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從而在行業內佔據主導地位。對比之下,太享貸在貸款利率方面,卻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例如,一些銀行針對個人消費貸款的年化利率僅為5%-10%,遠低於太享貸加上保費後的實際利率。而在風險評估方面,銀行經過長期積累,建立了完善的信用評估模型,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從而合理地確定貸款額度和利率。與之相比,太享貸同樣略遜一籌。

其二是太享貸正在接受新興金融科技平台的衝擊。眾所周知,近年以來,新興的金融科技平台不斷崛起,雖然經過了早年P2P野蠻生長階段,但是如今也逐漸在走向規範化。

而且,這些平台在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其貸款產品更是因為具備申請流程簡便、放款速度快等特點,極大地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對於便捷金融服務的需求。

例如,一些互聯網金融平台通過線上化的操作,借款人只需在手機上填寫相關信息,幾分鐘內即可完成貸款申請,審核通過後資金迅速到賬。相比之下,太享貸的業務流程相對繁瑣,消費者需要提供較多的資料,且審核時間較長。

此外,金融科技平台還能夠根據用戶在平台上的行為數據,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而太享貸在產品創新和個性化服務方面相對滯後,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行業整體競爭的加劇,也讓太享貸的市場份額被蠶食,其利潤空間與盈利能力也面臨巨大挑戰。眾所周知,近年來,個人貸款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加大在這一領域的布局。除了傳統銀行和新興金融科技平台,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也在不斷爭奪市場份額。

激烈競爭之下,太享貸為了獲取更多客戶,也勢必需要付出更多的營銷費用,以及更多的獲客成本,由此也導致了,其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市場份額也難以與頭部品牌相提並論。

消費者投訴不斷,信任「裂縫」恐難修復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太享貸因為高利息、捆綁銷售而遭到合規質疑的同時,其消費者口碑也十分堪憂,目前也在其消費者群體中,積累了大量的負面口碑。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以 「太享貸」 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投訴記錄多達千餘條。消費者在投訴中不僅對產品的不合理收費表示不滿,還對其服務質量、催收方式等提出質疑。

這些負面評價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在社交媒體時代,消費者之間的口碑傳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一個消費者的負面經歷可能會引發眾多潛在客戶對產品的不信任。

許多潛在客戶在選擇貸款產品時,會通過網絡搜索相關信息,當大量負面評價映入眼帘時,他們往往會對太享貸望而卻步,轉而選擇其他更具口碑的產品。這種負面口碑的傳播,嚴重損害了太享貸的品牌形象,使得其在獲客方面面臨巨大障礙。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台,不少消費者投訴稱,太享貸通過一些暴力手段進行催收,也有一些消費者表示,其利息高得離譜,7萬元的貸款還了半年多,還欠6萬元。

圖源:黑貓投訴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太享貸主要面向的是信用資質相對較弱的客戶群體,這些客戶本身違約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由於產品存在高息費問題,使得借款人的還款壓力增大,這進一步增加了違約的風險。當借款人無法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本息時,太享貸作為提供貸款保證保險的一方,就需要承擔賠付責任。

年報信息披露,2020-2022年,太平洋產險保費收居前5位的商業保險險種均包括保證保險。同期,太平洋產險保證保險保費賬面餘額分別為97.5億元、115.29億元、128.76億元,壞賬準備分別為2.7億元、4.04億元、6.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產險保證保險壞賬準備金額呈增長趨勢。這也反映出太享貸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面臨著嚴峻挑戰。這也意味着,如果太享貸不能有效控制信用風險,不斷攀升的壞賬將對太享貸的盈利能力和資金流動性造成嚴重衝擊。

結語

作為太平洋保險旗下的產品,太享貸原本有「大廠」背書,可以讓用戶更有信任度。但是實際上,太享貸因為合規性存疑、消費者口碑不佳,各大消費者投訴平台投訴不斷,從而讓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更讓人擔憂的是,由於其面向的消費人群信用資質相對較弱、逾期以及產生壞賬的幾率更大。加上行業競爭激烈,而太享貸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因此其未來將如何突圍也是一個未知數。

期待太享貸這個有一定發展潛力,也能在金融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的玩家,能夠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而經久不衰,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