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聯會主席候選人:解放軍缺乏現代軍事行動經驗,這是真的?

近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候選人丹•凱恩將軍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發表言論,指出中國解放軍雖然擁有全球最大的海軍力量、先進的導彈技術以及快速現代化的空軍,但其在採取現代軍事行動的經驗上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在後勤保障和部隊指揮方面。 這一觀點引發了廣泛討論:解放軍在和平年代真的缺乏作戰經驗嗎?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現代化綜合演訓基地的快速發展,這一短板是否已被有效彌補?

凱恩將軍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作為一支在過去幾十年未經歷大規模實戰的軍隊,解放軍確實面臨和平時期作戰經驗積累的天然限制。 然而,現代戰爭的形態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實戰經驗」。 在技術驅動的今天,戰爭更多依賴信息化的指揮系統、智能化的武器裝備以及高效的後勤網絡,而這些恰恰是解放軍近年來集中發力的領域。

首先,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解放軍的作戰模擬與決策能力。 通過構建高仿真度的虛擬戰場,ai不僅能夠模擬複雜的多軍種聯合作戰場景,還能根據實時數據調整戰術方案。 這種「虛擬實戰」讓部隊在無需真實交火的情況下積累了大量應對現代戰爭的經驗。 此外,大數據的引入使得解放軍能夠對海量情報進行快速分析,精準預測敵方動向,從而彌補傳統經驗的不足。

其次,雲計算技術為解放軍的後勤保障和指揮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於雲平台的分佈式指揮系統,可以實現部隊間的實時協同,確保信息流和資源調配的高效性。 凱恩將軍提到的「後勤弱點」,在雲計算的支持下,已逐步被高效的數字化供應鏈和智能調度系統所取代。 例如,解放軍近年來在演習中頻繁展示的遠程物資投送能力,正是這一技術進步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現代化綜合演訓基地的建設為解放軍提供了接近實戰的訓練環境。這些基地融合了高科技模擬設備、全域感知網絡和多維對抗系統,能夠真實再現現代戰爭的複雜性。從城市作戰到海上封鎖,從電子戰到高超音速武器的對抗,解放軍通過高強度的實戰化演練,早已不再是「紙上談兵」。例如,位於內陸的某綜合訓練基地,利用地形多樣性和技術優勢,成功模擬了多種作戰場景,使部隊在指揮、協同和應變能力上得到了全面錘鍊。

誠然,實戰經驗無法完全被技術替代,但現代戰爭的勝負更多取決於體系化的作戰能力而非單一的戰鬥經歷。解放軍通過技術創新與訓練升級,已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和平年代的經驗短板。相比之下,凱恩將軍在聽證會上提到的美國國防工業「無力應對長期衝突」的問題,或許更值得關注。面對中國在軍事現代化上的迅猛發展,美國的擔憂似乎不僅是對解放軍「經驗不足」的質疑,更是對自身能力瓶頸的焦慮。

綜上所述,解放軍是否缺乏現代軍事行動的經驗,並不能簡單以傳統標準衡量。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加持下,以及現代化演訓體系的支撐下,解放軍正以全新的方式重塑作戰能力。凱恩將軍的論斷,或許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象,而未觸及技術革命帶來的深層變革。未來戰爭的舞台上,經驗與技術的較量,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