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引言:
全球有60億人正在使用GPS定位系統,涵蓋民生,醫療,軍事等各個方面。
毫不誇張地講,如果美國關閉GPS的話,不僅這60億人摸不清東南西北,全球的導彈甚至都不能發射,因為根本找不到坐標。
而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可以不受任何影響。
GPS的優越
美國的GPS之所以使用範圍如此廣泛,得益於里根時代的一次非常規操作。
1973年,五角大樓為了提升美國海陸空三軍的作戰能力,也為給核爆實驗提供精準測距和三維坐標,在原有定位坐標子午儀的基礎上研發出了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以衛星為載體,通俗來講是通過物體反射衛星的信號定位坐標,再通過兩衛星的折射測算兩坐標之間的距離。
1983年,里根總統宣布將全球定位系統面向全球開放。
不得不說美國開放GPS這一舉措遠比芯片策略更加高明,美國芯片鑽研高精尖技術,定位偏向高端市場。
這樣一來,經濟窘迫的發展中國家根本買不起,要麼自主研發,一勞永逸,要麼購買更加便宜的成熟芯片。
而美國GPS以極低的價格向所有國家出售,許多國家為了控制成本,只能依賴美國GPS,暫停研發計劃。
如此一來,美國GPS直接壟斷世界。
1991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首先使用搭配GPS的精準制導,能夠做到指哪打哪,誤差極小。
一瞬間全世界瞠目結舌,這時候大家才反應過來,早就已經進入美國GPS的圈套。
一夜之間,全世界掀起研發衛星定位系統的浪潮,不過自始至終只有兩個國家成功逃離包圍圈。
一個是中國,一個是俄羅斯。
擺脫束縛
上世紀70年代,為了打破GPS系統對全球的封鎖,前蘇聯率先研發了格洛納斯系統。
彼時的格羅納斯系統非常簡陋,由8顆信號較弱的衛星構成,運行過程中提供的坐標極不穩定。
1976年,前蘇聯對格洛納斯再次升級,將功能衛星數量增加至24顆,之後又增加了3顆備用衛星。
自從海灣戰爭之後,蘇聯親眼見證衛星系統的重要性,哪怕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幾乎崩潰,也從牙縫裡省出錢來支持格洛納斯的運轉。
正是因為有格洛納斯,自從2022年美國全面打壓俄羅斯以來,俄方導彈才能在戰場上尋找主動權,一直對烏克蘭武裝進行精準打擊。
相比之下,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研發得更晚一些,在此之前還發生了一場意外。
1993年,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要求檢查一艘普通中國貨輪銀河號,在遭到中方的明確拒絕之後,直接關閉了GPS系統。
失去導航的銀河號宛如一片孤舟,空懸海上,最後還是在中方要求沙特作為第三方代表檢查後,這件事情才得以妥善解決。
從那之後,中國科學家們就意識到,導航系統絕不能掌握在別人手中。
1994年北斗一號正式立項,2000年,該項目正式建成。
完善的北斗導航系統由35顆衛星構成,可以進行精準的三維定位,如今已經廣泛運用于軍事裝備和汽車導航等各個方面。
此時中國再也不用擔心美國關閉GPS導航系統。
衛星的奧秘
仔細對比三大定位系統可以發現,GPS和格洛納斯都有24顆衛星,而北斗導航有35顆衛星,難道是衛星越多,定位越准嗎?
衛星數量的確與定位精準度有關,一般來說衛星越多,接收和處理坐標就會更加精準。
不過衛星數量不是衡量一套定位系統精準度的唯一標準,衛星分佈的位置,傾斜角度,以及空中信號強弱都會影響到坐標測算。
如今繼中俄之後,世界各國紛紛研發定位系統,歐洲各國率先推出了伽利略,日本也開始啟動研發計劃。
衛星定位系統正在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發達國家自主研發,經濟薄弱一些的發展中國家也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比如巴基斯坦,印尼,馬來西亞,沙特等幾十個國家在對比之後選擇使用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
中國正在用北斗導航構建起獨特的國際交流網絡,聯合正在發展的「一帶一路」倡議,為貿易夥伴們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
北斗系統從無到有,既是中國科技的簡史,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展的縮影。
當年的中國處處受困於美西方,經濟上被打壓,軍事上被束縛,但如今的中國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早就已經今非昔比,以後只會越來越好!
參考資料:
ZAKER新聞:美國只要關閉GPS,全球導彈都將變成「睜眼瞎」?只有兩個國家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