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奇特現象:為啥從政工轉為軍事的將領個個還挺能打?

在我國的開國將帥中,幹部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軍事幹部,另一種是政工幹部。好多人從抗日戰爭開始,從政工幹部一下子轉為軍事幹部,沒成想,仗打得相當漂亮,這些人因此被稱以「軍政雙全」的將領。

元帥和大將就不用說了,除了譚政被冠以「政工大將」的稱號外,其他人無一不是「軍政雙全」的將領。

上將中,王震、王新亭、鄧華、陳錫聯、楊成武、劉震、張愛萍、韋國清、葉飛、楊勇都是這類代表,他們在紅軍時期都擔任政工幹部,抗戰時期改任軍事主官,仗打得都不賴。

最具代表的莫過於陳錫聯,人送外號「小鋼炮」,作戰勇猛,紅軍時期從戰士一步步升任師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改任軍事主官,擔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69團團長,率部取得129師出征抗日的第一場勝仗——陽明堡大捷

1938年6月12日,769團擴編為新385旅,陳錫聯升任旅長,與陳賡、謝富治等人平級,此時距他當團長的時間還不到一年,而且當時只有23歲,是八路軍最年輕的一位旅長。

此後,陳錫聯愈戰愈勇,所向披靡,成為劉鄧首長麾下的主力戰將,1949年更是擔任了二野第三兵團司令員。要知道二野的老資格非常多,比如王樹聲、王宏坤、陳再道,隨便拉一個出來,資歷都吊打陳錫聯,而且戰功也不差,但是陳錫聯最終從他們中間脫穎而出,成為後起之秀,說明他的能力是得到劉鄧首長認可的。

中將里,詹才芳、鄭維山、杜義德、胡奇才也都是這種類型的,而且還都是來自紅四方面軍

鄭維山是中將堆里比較能打仗的,參加紅軍後從傳令兵做起,18歲擔任師政委,19歲調任紅四方面軍的頭號王牌師第88師政委,文武雙全,抗戰時期雖然在晉察冀沉寂了幾年,但是解放戰爭時期大放異彩,毛主席曾評價其「南有許世友,北有鄭維山」,絲毫不輸楊得志、楊成武等人。

少將中,鍾偉最具代表性。鍾偉少將給人的印象是類似於李雲龍一樣的猛將,其實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因此紅軍時期一直擔任政工幹部。

抗戰後期,鍾偉才轉任軍事主官,他真正打出名氣的是在東北戰場上,曾三次「抗命」,不僅沒被責罰,而且還被四野首長表揚,更是在1948年從師長直接破格提拔為縱隊司令員。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奇特現象呢?

第一,是對政工幹部的定位。紅軍時期,我軍對政工幹部的定位並不準確,幾乎能認識一點字都可以做政工幹部,有些沒上過學,但是有耐心學,學習能力快的,也可以承擔這個角色,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畢竟真正肚子里有墨水多並不多見。

第二,是角色承擔。政治主官在我軍的體系中非常重要,而我軍一直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合稱「軍政主官」,兩位主官相互配合,共同領導一支部隊,因此需要有人去承擔其中一種角色,有些政治主官的指揮水平其實並不比軍事主官差,只是他需要去承擔這個角色而已。

第三,是戰場上的磨鍊。政治主官並不完全只負責部隊的政治工作,也要會帶兵打仗,其實很多時候軍事主官和政治主官都會分兵,各自指揮一個戰場,這種現象在紅四方面軍中最為突出。比如紅四方面軍的總政委陳昌浩,他在戰場上作戰勇敢,通常和戰士們一起沖在最前面,遇上比較大的戰役時,他也會和總指揮徐向前分兵,各自指揮一個戰略方向。一來二去,很多政治主官也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都成了「軍政雙全」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