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中美製空權爭奪力量:美空軍是否有能力,進入中國狂轟濫炸?

1991年1月17日,由於伊拉克拒不執行安理會決議,美國閃電般地對伊拉克發動沙漠風暴行動

【海灣戰爭就是單方面碾壓】

而這一行動的開端是一場大規模的空襲,美國日出動各類飛機數量高達5000架次,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投下了9萬多噸彈藥、300多枚戰斧導彈

對於伊拉克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鋪天蓋地的炮火洗禮,對此伊軍毫無反制手段。

我們都知道,美軍地面部隊在戰爭進入對方國土之前,都會採用地毯式轟炸的方式,優先清除對方地面設施,為後續進攻創造條件。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中國和美國全面開戰,美國是否有能力進入到中國領空肆無忌憚的狂轟濫炸呢?

制空權很重要

說到對敵方的地毯式轟炸,就不得不提及一個國家的制空權,如果沒有絕對的制空權,這種肆無忌憚的狂轟濫炸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戰略轟炸機是此類任務的核心力量,但是轟炸機因為體型大、機動性差,在空中擁有很差的生存能力。

因此,一般戰略轟炸機在執行打擊任務的時候,會有先進的戰鬥機護航,為其清除空中可能存在的威脅。

但如果說,雙方的空中戰鬥力相當, 對方派出的戰鬥機和護衛的戰鬥機纏鬥在一起,護航戰機本身都自身難保,更何況去護衛轟炸機。

所以說,地毯式轟炸的核心就是擁有絕對的制空權。

不管是擊落對方的攔截機,或者說為轟炸機提供信息預警的能力,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當初美國之所以能夠在海灣戰爭獲得絕對制空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飛機足夠先進。

在整個沙漠風暴行動當中,他們出動了F117、F15戰機、F16戰機F18戰機等先進戰機。

其中F117是世界上第一款用於實戰的隱身飛機,當時人類的反隱身力量還非常薄弱,此類隱身飛機堪稱戰場上的「大殺器」。

另一方面,美國採用了先進的電子戰策略,分別出動EF-111、EA-6BEC-130H等電子戰機型開路,直接將伊拉克軍隊的防空網絡系統破壞的體無完膚。

中國空權如何

由此可見,在現代化戰爭背景下,一個國家想要空權無非就是兩三方面,先進的戰鬥機、電子戰能力、防空系統水平。

對於中國來說,戰鬥機方面的實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現役的主力戰鬥機型包括殲10C戰機、殲16戰機殲20戰機等等。

其中殲10C和殲16戰機都能夠算是四代半戰機,足夠和美國先進的F16戰機、F15戰機媲美。

甚至殲16的戰力,已經超過了美國同世代的機型,無限接近於五代戰機水平,被譽為「中國的側位巔峰之作」。

在殲16戰機當中,有一款專用電戰機型,名為殲16D,它可以承擔電子干擾和反干擾任務,甚至可以針對五代戰機進行打擊,具有極強的實戰能力。

最後,殲20是中國空軍現役的王牌機型,它是世界上罕見的五代戰機,不論是機動性還是隱身性,亦或者說打擊能力,我們都有不輸於美國兩款五代戰機的信心。

唯一的缺點就是,現在殲20的數量太少了,可能也就在300架左右,要比美國兩款五代戰機數量更少。

但只要對方戰機敢來,我們還是有信心能夠應對的。

再來說說電子戰能力,你可以懷疑中國的戰機水平,但你絕對不能懷疑中國的電子戰水平。

自海灣戰爭之後,中國受到啟發開始建設獨立的電子戰部隊,在武器裝備的信息化、電子化方面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除了我們剛才所說的殲16D電子戰飛機之外,我國的各類飛機航電水平也很高,具備一定的電子干擾能力,能夠在複雜的電子戰環境下生效。

除此之外,中國的預警機也擁有較好的防護能力。

只要美國敢對中國發動電子戰,究竟誰更有優勢,這還不確定。

到時候,只怕美國的轟炸機還沒抵達中國本土上空,雷達顯示屏就開始冒「雪花」,

最後再來說說中國的防空系統水平,關於這一方面,我國仍舊是世界頂尖水平。

其一,中國有諸多先進的車載雷達、大型地基雷達、反隱身雷達等等,中國的反隱身能力,絕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存在。

因此,大家也不必擔心,美國的B2轟炸機B21轟炸機會渾水摸魚進入到我國空域。

至於像B52這樣的大型非隱身飛機,我們想要探測到它簡直不要太輕鬆。

其二,中國有諸多先進的防空導彈,尤其是紅旗系列防空導彈,能夠擊落美國現役的任何一款戰鬥機、轟炸機。

其三,中國還有諸多先進的無人機,它們既可以充當偵察機,又能夠進行火力打擊。

落荒而逃的美國

對比中美製空權爭奪力量,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強大的空中作戰能力之下,美國基本上是沒有機會和能力進入到中國狂轟濫炸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旦中美開戰,美國的依靠勢必是他們在亞太地區軍事基地,而這些軍事基地又大概率是我們的東風導彈優先進攻對象。

比起考慮怎麼進入到中國狂轟濫炸,美方不如擔心的是如何才能夠保護自己的基地。


參考資料:

【1】劉學道,薛文利. 利劍出鞘——海灣戰爭中美軍第7軍作戰紀實.《vip》,2002

【2】江旅冰. 美國十年的戰爭與石油.《CNKI》,2002

【3】寒鴉. 潮起潮落——美國陸軍武裝無人機對空軍攻擊機的替代問題.《航空世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