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3日,101歲的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與世長辭。
曾經風流倜儻的少帥,後來的百歲老人,他最後走完了自己那豐富而傳奇的一生。
臨終前,張學良才說出了自己那私藏半生的秘密,自西安事變後遭囚半世紀,保他不被殺的人,其實不是宋美齡,而另有其人,此人也是他始終不願提及、不敢提及的人
1936年12月,在國家危難之際,為了民族大義,同時身背弒父之仇以及「不抵抗將軍」惡名的張學良最終爆發了。
他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最終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而張學良本人的命運也從這時開始改寫。
西安事變落幕後,為保全蔣介石面子,堅持「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張學良決定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
而在出發前,蔣介石其實已經動了殺心,他對張言:「我不能保證你在南京的生命安全。」
宋美齡則允諾:「回到南京後,一定送漢卿(張學良,字漢卿)回西安。」
結果最後,承諾還是沒能兌現,蔣介石的報復雖遲但到,一到南京,張學良就遭囚禁。
宋美齡對蔣介石說:「我們對不起漢卿」,未遵守承諾送他回去,並最終設法保住了張學良的性命。
也正因如此,宋美齡和張學良之間的關係被傳得撲朔迷離,一貫絕頂聰明宋美齡,身為當時的「中國第一夫人」,究竟為什麼多次出面阻止自己的丈夫,而選擇力保張學良呢?
與君初相識
這還要1925年張學良和宋美齡在上海初次邂逅說起。
1925年6月14日晚,美國駐上海領事館舉行的雞尾酒會,年輕有為的少帥張學良應邀出席。
室內傾盆大雨,而室內卻是燈紅酒綠,一室旖旎歡愉。
突然,張學良打遠處就看到一位身着粉紅色緊身旗袍的清麗女子。
女子身上的氣質與眾不同,令張學良眼前一亮。
那麼這個女子究竟是何許人也?張學良當時是一無所知。
而身邊的人看着張學良不斷投注的問詢的目光,這才主動介紹道:「她可是滬上無人不知的宋家三小姐,人長得標緻不說,還是留學美國的文學學士。」
「她是誰的太太?」
「誰的也不是,人家宋美齡小姐還待字閨中,是中山先生的妻妹。」
「原來如此!」這時的張學良才恍然大悟。
穿過形形色色的人影,張學良最終來到了宋美齡的面前,主動舉起手中的酒杯,向宋美齡敬酒。
而宋美齡見來人,是酒會上諸多妙齡女子眼中的紅人,彼時風華正茂的少帥張學良,也難免心裏一熱。
不過宋美齡是誰,如旁人介紹所說,她出身名門望族,又是宋慶齡胞妹,是靠着超凡品貌躋身上流社會的佼佼者,除此之外,她還比張學良要年長4歲。
「能與少帥對杯豪飲,實不敢當,連喝三杯是不敢,如蒙少帥允許,美齡索性陪您喝了這杯酒,以盡敬意,如何?」
宋美齡回敬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
從與宋美齡的交談中,張學良更加篤信自己沒看錯人,宋美齡身上有着聰慧女性獨有的迷人風采。
於他們二人來說,這次酒會上的意外邂逅,都讓雙方在彼此心底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這之後,他們又單獨約會了幾次。
不過等到張學良要離開上海時,宋美齡並沒有送他。
他們互有好感,不過陰差陽錯,並沒有發展成為情侶。
彼時,在父親張作霖的安排下,張學良已經娶了妻室,向來清醒的宋美齡知道對這位少帥的好感永遠難以如願,也就自覺同張學良的交往止於禮數。
張學良後來恢復自由後,口述歷史,回憶起當年同宋美齡的初次相識,曾這樣說:
「76 年前,我第一次進上海的時候,和當時還是小姑獨處(未出嫁少女)的宋美齡見面,驚為天人,極為傾倒,一度想追求。……當時她還沒結婚,我立刻為她的氣質所傾倒,真是美如天仙。還和她約會了幾次。如果當時沒有太太(于鳳至),說不定還要猛追她呢!……大約就在這時候,我不知道蔣先生也在追她,而且追得很兇,還跑到了東京,最後她還是嫁給了蔣先生。」
那之後,沒能成為情侶的張學良和宋美齡成為了好朋友。
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在北平見張學良時,宋美齡也在場,彼時她已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夫人」。
一見面,宋美齡就用英文說道:「Peter(張學良英文名),how are you?(你怎麼樣)」
蔣介石見狀,都不禁驚奇問道:「怎麼你們倆認識啊?」
突如其來的西安事變
1928年之後,張學良同蔣介石曾度過了一段「政治蜜月期」,兩人一度稱兄道弟,這其間,宋美齡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而西安事變的突然發生,打破了這一切。
西安事變後,宋美齡第一次親筆給張學良寫信,她非常自信,憑藉自己同張學良多年的友情,以及信中犀利的言辭,定能勾起張學良對往事的回憶。
西安事變後第10天,宋美齡乘機飛抵西安,張學良親自接機。
「漢卿,你也不必為難,如若我不能和委員長同機離陝,那我情願和他再次殉難!」宋美齡一番灑淚陳情,以退為進,令張學良最終做出了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的決定。
當時身邊人都勸張學良再考慮考慮,但是他堅持己見。
最後蔣介石出爾反爾,原本和張學良允諾會放他回西安的宋美齡對蔣介石倍感失望痛心,一度悲慟大哭。
這之後,張學良被軟禁半個多世紀,而宋美齡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在生活上對張學良關懷備至,保住張學良的性命。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殺而又能讓這個原本一心準備抗日為父報仇的血性男兒的心理被安撫,能做到的中間人,只有宋美齡。
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曾這樣感慨:「宋美齡活着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在張學良的心中,蔣介石不殺他,多虧了宋美齡這個保護神。
而宋美齡保他,其實並非是對他別有情愫,而和張學良的結髮妻子于鳳至脫不開關係。
于鳳至
結髮妻子
眾人皆知,張學良同於鳳至一開始便包辦婚姻。
于鳳至比張學良大四歲,于鳳至的父親於文斗同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是鐵哥們,子女的這檔婚事便是二人一手指定的。
開始的時候,張學良是十分不樂意的,留過學,接受過新思想教育的他崇尚的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而于鳳至自幼出生富商家庭,自幼錦衣玉食,接受教育,聰明好學,如此這般的她在知曉張學良對二人婚事的態度後,深感受辱,提筆就給張學良寫了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要了斷這樁婚姻。
結果張學良展信悅,看到于鳳至娟秀的字跡,頓時對這位於大小姐有了興趣。
二人最後還是順利成婚。
婚後,張學良管于鳳至叫「大姐」,兩個人有過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
只不過這段日子並沒能持續多久,生性風流倜儻的少帥不多久就開始留戀於外面的花花世界。
而獨守空房的于鳳至將家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對張學良所作所為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兩個人就這樣默契地達成了和諧,直到另一個女人出現。
這個女人便是趙四小姐趙一荻,她以張學良秘書的身份進了張府,撲通一聲跪在於鳳至面前,求她原諒。
看着這個比自己足足小15歲,為了愛情不惜與父親「鬧掰」,甘願跪在在自己面前伏低做小的趙四小姐,于鳳至能做的也只有默許。
這期間,張學良經歷了喪父之痛,毅然決然除掉了奉系軍閥中的親日派元老,而後揮兵入關,於1930年10月一舉結束中原大戰,助蔣介石取勝。
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特邀張學良到南京參加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並將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也一併請到了南京。
而宋美齡更是一手承辦了歡迎于鳳至的儀式。
當時于鳳至一下專車,宋美齡就快步迎了上去,親熱地擁抱了于鳳至。
此後,宋美齡幾乎完全沒有安排什麼政治場面,一切都是家庭的,女性的方式。
這讓本就不善交際的于鳳至甚感貼心,在宋美齡的熱情招待下,再加上兩人同齡,于鳳至很快就對宋美齡產生了親密感。
幾天下來,兩個人出出進進,形影不離,宋美齡還帶于鳳至去了自己家,見了自己的母親。
而宋老太太也很喜歡于鳳至,尤其見向來高傲的小女兒和于鳳至如此親昵,便認了于鳳至做乾女兒。
宋美齡和于鳳至結拜為乾姊妹,宋美齡親昵地稱呼于鳳至「鳳姐姐」。
此後第二天,蔣介石也主動和張學良結拜為了異性兄弟。
不過後來西安事變的發生,讓蔣介石眼中原本「親如兄弟」的張學良,一夜之間成為了永不饒恕的罪人。
彼時,陪伴在張學良身邊的是趙四小姐,而于鳳至當時遠在英國,安排子女的讀書事宜。
聞訊,于鳳至當即預感到事態嚴重性,她當即發電報給張學良要他保護好蔣的安全,而後馬不停蹄地趕回了國內。
真正的保護神
不過,時局發展瞬息萬變,等到她回到南京時,張學良已經被蔣扣押了。
于鳳至想盡各種辦法,想要救出張學良,期間多次求見蔣,但都慘遭拒見,一切無濟於事。
這個時候,于鳳至只能去找了義母,也就是宋老太太,並通過宋老太太,找到了宋美齡。
過往交情不假,宋美齡同於鳳至的私交也並非表面功夫,再想到已經遵守承諾送張學良回西安,宋美齡最終答應幫忙,力勸丈夫不要動張學良。
不過蔣介石殺心已起,他口頭答應,但其實隨時準備出爾反爾。
于鳳至當然也想到了這點,她明白,單靠宋氏幫忙恐怕還不夠,如果蔣介石使陰招,恐怕難以應付。
為此,于鳳至四處奔走,通過父親以及已故公公張作霖的人脈,秘密聯絡了很多人,給蔣施以壓力,這樣,張學良能活下去的希望才大大增加。
蔣介石開始意識到,如果殺了張學良,怕是於己不利,但他又是在咽不下這口氣,不想放虎歸山,最終軟禁了張學良,
此時的于鳳至已經求告無門,只能擺脫宋美齡說服蔣介石讓自己前去照顧。
最後,蔣介石同意了,于鳳至陪着張學良度過了四年的軟禁生活,卻突然染上重病,只能去往美國醫治。
臨行前,重病的于鳳至依然擔心着張學良日後起居,特意安排了趙一荻接替自己的位置。
于鳳至、張學良
此後,張學良身邊沒有了于鳳至的位置,有了趙一荻的陪伴,張學良同於鳳至之間的聯繫慢慢減弱。
而在外的于鳳至,憑藉自由身,依然沒有放棄營救自己的丈夫。
她抓住了老蔣的「把柄」,直接將老蔣當年傳給張學良的《不抵抗日軍》電文帶到美國,藏了起來。
由於此電文關係到老蔣的政治資本和名聲,于鳳至便以此作為籌碼,要求蔣宋夫婦全力保證張學良的安全。
此後,宋美齡更加關照張學良的生活。
張學良晚年感謝宋美齡對他的照顧,而這其中,于鳳至的努力是不容忽視的,期間,很多東西都是于鳳至從美國寄來的,托宋美齡代轉。
在宋美齡同張學良的互通信件中,宋美齡也不止一次提及于鳳至,兩人私交甚好,宋美齡依然親昵地稱呼于鳳至「鳳姐姐」。
此時,在美國治療的于鳳至已然戰勝了疾病,開始為一家生計籌謀,出身富商家庭又嫁於少帥的她,第一次開始需要為錢發愁。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鳳至扎身股市,並憑藉聰明的頭腦,賺下第一桶金。
因為擔心將來張學良自由後沒錢可花,于鳳至又將股市中賺到的錢,投到了房地產,就這樣下來,于鳳至迅速完成了財富累積。
而另一邊,老蔣兵敗台灣,沉溺在失敗中難以自拔的蔣介石開始經常咒罵張學良,將一切的一切歸結於張學良。
1964年7月1日,台北某雜誌突然刊登了署名張學良的所謂《西安事變懺悔錄》,裏面盡數是找張學良對西安事變的所謂「認罪懺悔」。
遠在美國的于鳳至看到了這篇文章,大為震驚,得知張學良受蔣介石脅迫,回憶了西安事變全過程,定名《雜憶隨感漫錄》,後來卻遭移花接木,先後被改作「反省錄」、「懺悔錄」。
于鳳至怒火衝天,當即展開了「救夫運動」,開始在美國不厭其煩地做演講,接受採訪,營造輿論壓力。
不堪壓力的蔣家被戳中命門,氣急敗壞,以張學良性命為由,逼迫於鳳至簽下了同張學良的離異協議書。
原本與于鳳至相熟,不喜趙四小姐的宋美齡,促成了張學良和趙一荻結婚。
1964年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和51歲的趙一荻在台北舉行了婚禮,宋美齡親臨參加。
而遠在美國的于鳳至依然將自己當作張學良的妻子,不承認那份受脅迫簽署的離異協議書。
此後,于鳳至和張學良的兩個兒子相繼離世,歷經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的她依然希冀着,能和張學良見最後一面。
不過這一天,她最終沒能等到,1990年3月,于鳳至在美國洛杉磯逝世,終年93歲。
一年後的3月10日,于鳳至的忌日之前,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影響下,張學良終於被允許赴美。
他帶着陪監伴獄五十春秋的趙四小姐來到了于鳳至的墳前。
張學良、趙一荻
彼時的張學良,已年近90,「少帥老矣」,再不見當年的風流倜儻。
看着墓碑上刻着的「張于鳳至」4個字,他終沒能忍住,一時間老淚縱橫。
後來從女兒的口中,張學良又得知,于鳳至在臨終前立下遺囑,將自己的巨額財產都留給了自己,還給他買了一棟樓,以便他重獲自由後有地可居。
他說宋美齡是他的「保護神」,而歸根結底,于鳳至才是那個對他不求回報,默默付出,擔起重任,在美國拼出一條路,為他留好後路的保護神。
張學良、于鳳至
這樣的付出,張學良無以為報,更成為了壓在他心底,不敢提及,不願承認的終生愧疚。
一切的一切,那句「此生無憾事,唯負此一人」已然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