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認知里,先進技術往往與「天價」划上等號,例如「最貴藥物」1年內3次易主,如今是2500萬一針的基因療法Hemgenix。
就算是相對「親民」的肝癌特效療法釔90微球,一針也需要40萬,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是「天價」。當活下去的希望因天價費用變得渺茫時,人們不禁懷疑這些生命科技存在的意義:難道非要讓普通人用不起嗎?
1、一針就要40萬,天價求生困局何解?
中肯地說,不少藥物的研發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如此一來成本高昂也可以理解。然而鮮活的生命卻因為天價門檻而逝去時,現實總歸是有點殘忍。
例如被我國引進的「釔90微球」肝癌療法,通過釔90這种放射性元素直接作用於病灶,能夠對癌細胞定向「圍剿」,治癒率至高可以達到90%。相比之下,肝癌的一般性化療治癒率只有10%,手術切除也只有50%。但「釔90微球」問題在於其動輒40萬的門檻,讓多數人望而卻步。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肝癌患者大約40萬,他們年齡大約在五六十歲,但同樣包括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由於肝癌早期難以確診且惡性程度高,一經確診基本被等同於生命終點的提前。
而「釔90微球」技術的問世,讓我國40萬肝癌患者看到活下去的希望,但是40萬一針的門檻又讓大部分家庭犯難:救,就要耗盡全部財富,甚至債台高築。可不救,就只有無奈地看着親人撒手人寰。
值得一提的是,「釔90」之所以門檻這麼高,除了研發需要成本,還因為西方壟斷哄抬定價。除了釔90之外,均價數萬每克的「萊特惟建」類技術,也曾因壟斷一度只作為富人圈層的「時間遊戲」。後者頻頻得到耶魯、麻省等的研究,發現其在生理減退方面的正向潛力,並且受試物存活期獲得30%的拉長。
這些天價技術的接踵而至,難道生命長度真的只能由財富來決定嗎?
2、國產替代下探92%的門檻,科技應該落地為民
據世衛此前公布的數據可知,貧富國家之間能出現至少20年的壽命差距。或許生命的長度真的與財富的多少有關,但科技的誕生自然應該服務於百姓,而我國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就這樣,2023年4月,我國自研的國產「釔90微球」成功應用,手術僅僅耗時40分鐘就順利完成。
更叫人欣慰的是,國產「釔90」門檻從海外的40萬,下探92%來到3萬左右,明顯減輕了普通家庭的肩上的壓力。而上述面向中年男性的「萊特惟建」類科技,我國也不斷深耕鑽研,如今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眼瞅國產釔90打破西方的天價壟斷,外媒對此頗為不滿,宣稱我們「亂了秩序」。但在無價的生命面前,先進科技門檻下探、服務於民理所應當,「亂了秩序」又從何說起?
曾幾何時,「萊特惟建」技術也一度被美日壟斷,藉由靶向各項生理指標以實現「回光普照」的噱頭,經由亰東、貓等引入我國開出數萬每克的「天價」。如果此前相關科研數據屬實,那麼其定價或將進一步拉大貧富間的生命鴻溝,這對於我們而言難以接受。
而在多年的努力下,我國從製備工藝着手推出自研的「全酶定向法」,使其門檻下探95%來到三四位數,而且相比此前純度提升至99.9%。國產替代的「萊特惟建」問世後,科學家的付出沒有白費,其讓普通家庭也能踮腳觸及。
3、生命鴻溝不應該被拉大,每個小群體也不該被放棄
可以看到的是,隨着近些年國內科學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力,越來越多普通群體從中受益。曾經一針就要70萬的「諾西那生鈉」如今出現在醫保名單,患者僅需自費6000元。CART細胞療法被我國攻克後,門檻也從300萬下探至120萬,目前或有不少家庭用上。
天價生命科技從高高在上,到落地下沉,這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是莫大的福音,當然也是大勢所趨。每個人的財富有所差異,但這不能成為出現「生命鴻溝」的理由。醫保局代表張勁妮那句話就說得很在理:每一個小的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