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北約同時攤牌,若烏克蘭遭受核打擊,盟友將採取「軍事反應」

近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報復性連續遠程襲擊,再次挑動了歐洲的敏感神經,北約又開始渲染「核戰陰雲」。

環球網報道,一名參加北約核規劃小組會議的北約高級官員表示,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核打擊會引發北約在內的烏克蘭盟友的反擊。

幾乎同時,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也表示,西方將對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做出強有力的「軍事反應」,但不包括同樣使用核手段。

相比起歐洲的虛張聲勢,美國則迅速開始落實具體動作,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美國發佈了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其中提到美國將為了降低核戰爭風險、維持核威懾能力,而改造自身核力量。

將升級包括「三位一體」核打擊、核指揮、基礎核設施在內的核軍事力量,同樣在這份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美國再次重申「不尋求衝突或新冷戰」。

為了降低核戰風險而加強核軍事力量,不尋求新冷戰卻不斷拉攏建立軍事聯盟圍堵其他大國,「美式雙標」真是名不虛傳。看得出來,直接拿烏克蘭可能遭受核打擊作為前置條件,美歐一副力挺烏克蘭的面孔之下,是犧牲別國擴大自身力量的虛偽內在和狼子野心。

首先,俄羅斯究竟會不會核打擊烏克蘭?這是當前歐美渲染的重點,答案是以前絕對不會,目前看起來也不會。

這裡發生的一個主要轉折點,是俄羅斯通過公投合併了烏東四州,俄外長拉夫羅夫之前在被問到「是否會使用核武器保衛烏東四州」時,也表態稱「俄羅斯所有領土都會得到全面保護」。

這是擺明了告訴烏克蘭和西方,烏克蘭軍隊進攻赫爾松扎波羅熱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的行為將被俄羅斯視為入侵,所以西方就以此為突破口,渲染俄羅斯「存在發動核戰的動機」。

但事實上呢?明眼人都知道,俄羅斯之所以發起公投,儘快推動四地區加入俄領土,目的除了應對複雜局勢儘快鞏固戰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部分動員的義務兵可以入烏作戰,彌補現在兵力上的不足。

你可以說這是俄羅斯改變俄烏局勢的新戰略布局,你也可以說它就是俄羅斯為了維持戰線、擴充兵力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全世界都知道就現在這個情況,基輔好不容易取得了些上風,必定會繼續維持攻勢。俄羅斯自己也知道烏克蘭軍隊絕不可能被一紙公投擋在第聶伯河西岸。

所以,儘快扭轉局勢,奪回主動權,恢復優勢進攻地位才是關鍵。俄軍工企業已經部分進入戰時生產狀態,加班加點生產武器和各類軍事裝備。這說明未來俄軍仍舊要通過大規模的地面戰來扭轉局勢,連破罐子破摔的飽和式空襲都不指望,更不要說使用核武器了。

所以,美歐肆意渲染俄羅斯核戰威脅,給澤連斯基站台是假,給自己擴軍壯大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才是真。

歐洲人說未來不使用核手段反擊俄羅斯,是因為相比俄羅斯核力量和「三位一體」打擊體系,歐盟那點「家當」根本不夠看,就算加強核力量這也只能給法國增肌,但現在法國明顯就不想摻和。

所以在歐盟和北約的推動下,歐洲多國都開啟了常規擴軍計劃,德國表示將長期設立一個擁有15000名士兵的師,北約已決定將其聯合作戰部隊從4萬人擴充到30萬。而距離俄較近的波蘭直接開啟大規模軍購模式,從韓國採購近千輛先進的k2主戰坦克和600門自行火炮

我們總說,俄羅斯擁有蘇聯遺留的可以橫掃歐洲的龐大地面軍事力量,但事實上,通過俄烏戰爭,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在常規軍力上,歐盟對於俄羅斯是具備體量和技術優勢的,而北約更是對俄羅斯擁有全方位壓倒性的軍力優勢。

歐盟、北約所謂抵禦威脅、保障國家安全都是假,擴大自身威懾力才是最終目的。歐盟擴充常規軍力,沒有顧慮的美國則直接開始核升級,之前俄羅斯試射最新的射程超過18000公里的薩爾馬特洲際導彈,歐洲看熱鬧,但美國確實真的被刺激到了。

在美國看來,中俄在陸基洲際導彈的發展已經穩佔優勢且越來越快,美國已經不指望靠先進卻體量受限的三叉戟D-5和老掉牙的民兵-3來維持遠程核打擊優勢了,其最新的GBSD下一代陸基洲際導彈研製首飛都已划上日程。

美國這些動作意味着,在軍事上,從過去的反恐特種戰徹底回歸先進作戰體系之後,美國正在籌謀挑起新一輪的先進科技導向性的軍備競賽。但歸根結底,無論美歐背後打着什麼算盤,拿核威脅來制約和污衊俄羅斯的手段最終仍是會落空,烏克蘭也不要指望歐美會真的下場來拯救自己,只希望雙方在最後的最後都還是會為和平保留一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