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段時間普京在電視講話中宣稱,要「用一切手段」維護俄羅斯領土完整以後,西方輿論就將此視為俄羅斯對北約發出的核威脅,而最近俄軍「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從西方偵察網中「消失」之後,這種緊張的氣氛就越發明顯了。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此前在演講中稱如果不儘快實現和談,坐視俄烏戰爭繼續升級下去,很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所有人將一起玩完。
特朗普的態度,其實很能代表美國內民眾,對於戰爭升級為核大戰的恐懼,現在俄羅斯戰略級的大殺器,又在北約的眼皮子底下「消失」,至少說明俄羅斯已經在做最壞的打算了。
但與民間呼籲推動和談不同的是,美國和北約官方層面,卻表現得一如既往的強硬。
不管是俄羅斯對烏克蘭境內基礎設施、實施報復性打擊以後,美西方國家宣布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還是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最近表示,北約應該繼續按照原計劃舉行例行核威懾力量演習的行為,都在表明北約現在的決策層,並不願意向俄羅斯做出讓步的態度。
斯托爾滕貝格的意思是,在俄羅斯已經發出核威脅的背景下,如果北約取消了例行核威懾力量演習,那麼就等於是在向俄羅斯傳達北約「怕了」、力求避免衝突的態度,而這會助漲俄羅斯用核武器威脅西方的氣焰。
表面上看這套邏輯沒有問題,大國博弈,很多時候的確就是戰略意志的比拼。但斯托爾滕貝格忽略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眼下俄羅斯這個核大國,是處於戰爭狀態下的;而北約至少在明面上,沒有參與戰爭。
這就好比甲乙兩個人一直不對付,平常互相威脅一下,沒什麼關係,講究一個你來我往,對等交流。但是現在甲已經拿起刀跟丙交戰了,乙這個時候還對甲採取對等的回應,很容易就會引發過激反應。
直白一點來說,處於戰爭狀態下的俄羅斯,現在比北約諸國更加敏感。如果北約真的不想升級局勢,那麼就應該停止火上澆油。在俄羅斯跟烏克蘭打架的時候,北約拿把刀在周圍晃蕩,表示自己只是例行軍演,不會出格,可交戰的俄羅斯如何能夠安心呢?
這種「不安心」,往往就是戰爭升級或者外溢的窗口。
另外,對於核戰爭本身來說,其實只有北約在俄羅斯發出核威脅之後,主動讓出一步,才會讓俄羅斯、包括整個世界感覺到安全。核武器最安全的時候,是讓大家都意識到,其根本不該有被使用的時候。
如果北約為了跟俄羅斯較勁,這個時候也拿核威懾來威脅俄羅斯,那麼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國家感覺到的就是核武器可能沒那麼恐怖,北約也隨時會使用它。這個錯誤的認知,不管是對於北約自己,還是對全球的核戰略安全,都是一個重大的傷害。
當然,與政府層面一味地強硬不同,歐美在輿論領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緩和局勢、避免戰爭的呼聲。尤其是歐盟,最近隨着能源危機的加劇,歐盟各國政府普遍受到了極大的民意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政客和學者,都開始站出來公開批評美國。
倒不是批評美國帶領歐盟支持烏克蘭跟俄羅斯作對,而是批評美國藉助俄烏戰爭收割歐盟。其邏輯也非常簡單,美國說西方世界應該聯合起來,幫助烏克蘭民主政府,反對俄羅斯的「入侵」,口號是美國人自己提出來的,但美國卻並沒有為這場戰爭承擔更大代價。
援助烏克蘭的那些軍事設備,最終實際上還是讓美國軍火公司把錢賺走了,甚至趁着俄烏戰爭的機會,鼓動歐盟諸國向烏克蘭援助武器,這些國家的武器,很大一部分也是從美國買的,這樣美國就又可以把自己的武器賣給歐盟了。
相反,歐盟卻為此承擔了巨大的代價,別的不說,昂貴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正在迅速掏空歐盟各國財政。就像法國總統馬克龍說的那樣,美國以四倍的價格向歐盟出口天然氣,這顯然不是「友誼的價格」。
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意識到,繼續持續下去,最終俄羅斯得到了烏東四地的領土,美國藉此離間了俄歐之間的關係,還搶佔了原本屬於俄羅斯的能源市場,只有歐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
雖然現在看上去,民間呼籲歐盟擺脫對美國依賴、緩和與俄羅斯關係的聲音,還不能取代美國和北約的官方意見,但隨着這種呼聲擴大,歐盟逐漸削弱對烏克蘭的援助,緩和跟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幾乎是註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