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鏡頭前勇敢擁抱毛主席的志願軍女代表,後來怎麼樣了?

1952年5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內,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人接見了剛從朝鮮戰場上歸來的志願軍代表團

毛主席與代表團成員一一握手並親切交談,一位女志願軍代表在與主席握手之後,一時激動,竟然撲進主席懷中哭了起來。看着眼前的女娃,許是想起了自己在戰場上犧牲的兒子,主席的神情也變得悲傷了起來。現場記者呂厚民見狀,連忙用相機定格住這一畫面,使之成為永恆的經典。

那麼,這個勇敢擁抱主席的女孩是誰呢?後來怎麼樣了?據了解,這位年輕的女志願軍戰士名叫解秀梅,1932年出生,祖籍河北省保定市的高陽縣。

解秀梅雖然是個女孩子,卻從小有一個軍人夢,也想當兵打仗為國效力。1948年,16歲的謝秀梅如願參軍入伍。在當時,女兵是極少參與一線作戰的,解秀梅被安排在了文工隊當了一名文藝兵。參軍前,解秀梅曾在村裡的劇團工作過一段時間,文工隊的工作對於她來說也幾乎什麼難度。

新中國建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解秀梅所屬部隊被編入志願軍作戰隊伍,解秀梅跟着隊伍踏過鴨綠江入朝援戰。志願軍隊伍中女兵人數雖然少,而她們卻並沒有因此得到特殊照顧,解秀梅背着與男兵一樣重的裝備,跋山涉水疾步行軍,這一走就是18天。

這一路上,解秀梅沒叫苦沒加累,背着幾十斤的負重不僅沒掉隊,有時還會幫身體虛弱的戰友分擔負重。

作為文工隊的戰士,雖然不用上前線打仗,可她們也有自己的職責,解秀梅和文工隊一起,將前線戰士們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事迹編寫成劇本、快板,然後前往一線宿營地給戰士們進行慰問表演,看完解秀梅他們的演出,戰士們紛紛表示很受鼓舞,更加鬥志昂揚。

1951年年底,組織上派解秀梅與其他幾個文工隊戰士一起到前線陣地醫院進行慰問。來到陣地醫院,看到那裡的傷員後,解秀梅心疼不已,一度哽咽難言。看到陣地醫院人手不夠,解秀梅自動請纓留下來照顧傷員。

閑暇之餘,解秀梅會給傷員們唱快板、講故事,鼓舞傷員們的士氣,傷員們在這裡不僅得到了很好的照顧,精神上也得到了慰藉。

1951年11月末的一個下午,解秀梅上山砍柴歸來途中看到敵軍戰機在空中飛過,警惕性很高的她意識到情況不妙,隨後扔下手裡的柴就往陣地醫院跑去,果然如她所想,敵機此時正在醫院所處的村莊附近瘋狂轟炸着。

大部分傷員在醫護工作者的幫助下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有一名傷員因為傷勢過重不方便移動而還未來得及轉移。此時的醫院已被大火團團圍住,解秀梅奮不顧身衝進火場,找到重症的傷員,二話不說將其背起沖了出來。

敵機的轟炸並未停止,一枚炸彈落在解秀梅附近,解秀梅反應迅速,立即將傷員放到地上,之後快速俯身趴在傷員的身上,用自己的身體作掩護,牢牢地將傷員護在身下,而她自己卻被飛濺的石頭崩的滿身是傷。

趁轟炸停止間隙,解秀梅趕緊起身,顧不得自己身上的傷,她再次背上傷員,快速朝着安全地帶跑去。因為解秀梅的全力保護,該傷員毫髮無傷地被送到了山裡的防空洞中,與此同時,解秀梅卻弄了一身傷。面對傷員的感謝,解秀梅笑笑說:「保護你是我的任務,這是我應該做的,無需道謝。」

很快,解秀梅的光榮事迹便在前線的各個角落傳播開來,為表彰解秀梅在朝鮮戰場上的光榮事迹,組織上授予她個人一等功作為朝鮮戰場上唯一一位榮記一等功的革命女戰士,1952年5月,解秀梅被選為志願軍文工隊歸國代表,回國接受主席接見並向主席獻花。

5月23號這一天,解秀梅等人早早地就等在了懷仁堂後面的草坪上,沒過多久,毛主席、周總理等人便緩緩地走了出來。

在此之前,這是解秀梅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見到毛主席,她激動不已,待輪到她與主席握手並向主席獻花時,她竟撲到主席懷中,緊緊抱住毛主席失聲痛哭起來。

兩個月後,解秀梅再次回到了朝鮮戰場。1952年10月25日,解秀梅在平壤接受了金日成的接見,不久後,她跟隨隊伍正式回國。1956年,解秀梅從部隊轉業來到地方,組織上安排她到河北一印刷廠擔任領導工作。來到地方後,解秀梅從未向人炫耀過昔日的功績,只當自己是一名普通轉業軍人,來到新的環境,一切從頭開始。

無論是軍人,還是工人,在解秀梅眼裡都一樣光榮偉大,都一樣是在為國家效力,來到地方後,她幾十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着。1996年1月,解秀梅在石家莊病逝,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