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烏克蘭說「不」,拒絕對烏援助裝甲車,為何突然間收手了?

據央視新聞報道,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察長佐恩表示,目前德國無法向烏克蘭提供「狐」式裝甲車。他表示:「我們必須仔細考量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庫存,不能以犧牲我們自身的作戰準備或自衛能力為代價。」

此前,烏克蘭方面曾向德國提出了獲得「狐」式裝甲車的要求。佐恩則表示:「目前我們擁有825輛『狐』式裝甲車,包括雷達車、無線電干擾車、運輸車、偵察車和醫療車等,我們需要這些車輛,我們看不到出售這些裝備的可能性。」

事實上,從今年5月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北約國家都相繼傳出了「庫存見底」的消息,但德國的「懸崖勒馬」或許不只是因為「軍火庫快空了」。在俄烏爆發至今的4個月里,有至少28個國家向烏克蘭提供了各種裝備。據相關數據顯示,各國對烏克蘭提供的援助總額已經超過了750億美元,其中僅美國一個國家就花費了約440億美元,約佔西方援烏總數的60%。

而這些武器不僅「掏空」了很多國家的軍火庫,在被運往烏克蘭後,具體的去向也無法被追蹤。之前有記者探訪了烏克蘭黑市和暗網,發現許多西方對烏提供的武器裝備居然被公然出售,而且價格可謂「低得嚇人」。除了小型武器及美製防彈衣外,還有「標槍」反坦克導彈、「毒刺」防空導彈,以及「彈簧刀」無人機等武器。此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也表示,烏克蘭政府需要改革和提高透明度,防止腐敗現象損害烏克蘭的正常運轉。

事實上,美國對此並非完全不知情,有相關人士透露,「我們對武器有短暫的精確定位,但當它們被捲入戰爭,我們幾乎一點線索都沒有了……這是一個可預見的風險,但是聯邦政府願意去冒這個險。」一位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他們認為,從長遠來看,「烏軍沒有獲得足夠武器」的風險,比「部分武器流入黑市」的風險更大。換句話說,即便明知會有大量援烏裝備被倒買倒賣,也不會動搖美國繼續對烏提供軍援的決心。

但很顯然,德國並不這麼想,而是在對烏援助的態度上更加謹慎。這不僅是因為德國還沒有擺脫能源危機和經濟下行的困擾,也是因為朔爾茨政府始終不願過分刺激俄羅斯方面,即不想讓俄德關係鬧得太僵。

要知道,「狐」式裝甲車並非什麼近年來誕生的新銳裝備,整體技術水平也算不上領先世界,屬於一款中規中矩的多用途輪式裝甲車。但即便如此,其仍屬於式德國陸軍的現役一線重裝備,若貿然對烏供應此類武器,必將引發普京政府的極大不滿。

如果說以德國現階段務必謹慎的對烏援助力度來看,待俄烏衝突結束後,俄德關係尤其是能源合作尚有重啟的可能,那一旦德國政府放開對烏援助重裝備,莫斯科方面恐怕會永久關閉對德合作的大門,屆時德國就真的得不償失了。因此,柏林方面此次對烏克蘭說「不」,也久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