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五十年代就輸給中國,又何況現在?怎麼打美國都不會贏

50年代抗美援朝,美國戰敗,彼時中國還是「小米加步槍」,何況現在核武加持,美國又何來勝算?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志願軍15軍斃傷美軍兩萬多人,圖為上甘嶺英雄陣地

抗美援朝

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鳴驚人,美國敗筆?

中國之所以會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是出於國際人道主義和國際正義的目的,更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安全。

1950年10月,中國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百廢待興,但隨着朝鮮戰爭規模的急速擴大,美國空軍出現多次入侵中國領空案例(朝鮮與中國東北丹東相鄰),已經對中國造成了嚴重威脅。

在此背景下,中國毅然組建志願軍奔赴朝鮮參戰,並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和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在半島交手。而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作戰中,志願軍依靠落後的步兵武器,斃傷俘敵軍72萬餘人,並將其逼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一戰驚人。

朝鮮戰爭的局勢變化

要知道,當時的中美戰力差距十分懸殊,中國能打贏美國,本就是個奇蹟。

憑藉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紅利」,美國縱身一躍,已然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軍事實力更是遙遙領先。

毫不誇張地講,當時美國軍隊武器裝備的規模和數量都讓我們望塵莫及。拿火炮舉例,美軍的師級部隊都可以得到重型火炮支援,基本上都是105mm以上口徑火炮,而志願軍的火炮基本上都是60mm和82mm迫擊炮,火力差距極大。

美軍裝備的大口徑火炮

更關鍵的是,美軍在進攻作戰中還可以得到坦克直瞄火力的支援,甚至還可以得到航空兵火力支援,這無疑加大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作戰和戰場生存難度。

彼時的中國軍人,只有手裡的「三八大蓋」和其他落後的武器裝備,後勤裝備也不完善,更別提空中火力支援了。但就在這樣的巨大差異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懷揣着滿腔熱血與報國情懷,完美逆襲。

其中,還出現了多場讓美國都感覺到不可思議的戰役。

僅以「上甘嶺戰役」舉例。

上甘嶺戰役的規模十分巨大,僅雙方啟動的兵力就多達10萬餘人。而在43天的爭奪戰中,規模與激烈程度與日俱增,炮火密度甚至超過二戰為雙方都帶來了慘重傷亡,着實令美國「大吃一驚」。

據統計,當時美軍擁有三千多架飛機,數輛坦克火炮,以及源源不斷的炮彈供給,而中國沒飛機沒坦克,炮彈供給量也十分有限,在戰爭中消耗的彈藥量僅有美方的十分之一。

美軍裝備強又如何?最後還不是成了解放軍的敗軍之將。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颯爽英姿

當時,美國軍隊和韓國軍隊對五聖山主陣地前沿的兩個小高地537.7高地和597.9高地發動了數十次營級規模的衝鋒,志願軍堅守反斜面坑道陣地,在缺水,缺彈的極端情況下堅守陣地,給美軍以重大殺傷,韓軍第七師被完全打殘。

毋庸置疑,中方獲勝,此戰也成了中國的立國、翻身之戰。

常規戰役尚且如此,何況現在?再者說,如今中國的軍事實力早已提升數倍,軟硬實力皆能與美國制衡,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強於美國,美國又何來勝算?

1958年10月,最後一批抗美援朝的中國志願軍回到祖國懷抱,圖為列車駛過鴨綠江畔的旋凱門

新世紀

中國實力再創新高,無懼美國威脅!

現在的中國不是五十年代的中國,解放軍也已經有了翻天地覆的巨大轉變,即便是與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數據之下方見高低。

具體可從兩大方面進行對比。

第一方面:硬實力。

「硬實力」指的就是武器裝備方面的實力。現如今,中國不僅成功研製出了大型水面艦艇、戰鬥機、攻擊型核潛艇等先進裝備,還在高超音速武器和洲際戰略核導彈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實力或將超越美國。

DF-17高超音速導彈

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中國已經成功研製出了DF-17高超音速導彈,並成功列裝軍隊,成了世界上第一款具備作戰能力的高超音速武器,也被美國當成「最大威脅」。

要知道,即便是自詡「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所研製的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也還在試驗中,甚至已經遭遇了多次失敗,與中國相比,的確存在明顯差異。

所以,自中國DF-17亮相後,美國就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甚至還稱其為「根本無法攔截的武器」,表示DF-17的出現對現有防禦體統來講,是前所未有的威脅。

能從美國口中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實力得有多強?

DF-17裝載的乘波體彈頭示意圖

據現有資料顯示,DF-17採用了「錢學森彈道」原理,搭載了乘波體彈頭,能以10倍音速(11260公里/小時)穿透大氣層,還具備超強的變軌機動能力,可實現全程助推滑翔飛行。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美國的中段攔截和末段攔截根本無法應對如此詭異的彈道,根本無法實現攔截。既打不下來,攔不住,還能被大量用於實戰,美國不上心就怪了。

但就目前各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製技術來看,美國很難在短時間內超越中國,中國依然在高超音速領域佔據絕對先機。

即便是美國最引以為傲的「薩德」反導系統,也對DF-17沒一點辦法,圖為「薩德」反導系統

而在洲際戰略核導彈方面,中國所研製的DF-41已經能與美國研發的先進民兵-3相制衡。

DF-41戰略核導彈是中國自主研製的一款核武器,可以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當量可達300萬噸TNT(相當於投射在日本的「小男孩」原子彈的200倍威力),有效射程高達1.4萬公里,可以覆蓋美國全境,實力非同凡響。

但這些還都不是DF-41最厲害的地方。

可攜帶分導式彈頭的分佈細節

最厲害的是,DF-41可實現無依託發射。

當下導彈發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導彈發射井,另一種是導彈發射車。目前大多數有核國家使用的都是「井射」,但中國DF-41兩者兼得,在無依託發射方面更是取得了卓越成效。

DF-41導彈發射車於2019年閱兵式上首次露面,發射車「三位一體」(運輸、儲存、發射),可以實現無依託發射,便攜又高效。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只要有導彈發射車,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還是在幾百平的籃球場,亦或是幾十米寬的馬路上,DF-41導彈都能實現發射任務,威懾力可想而知。

DF-41導彈發射車

即便是與世界一流戰略核導彈「民兵-3」相比,DF-41也能略勝一籌。

民兵-3是美國現役的唯一一款陸基戰略導彈,射程可達1.3萬公里,末端速度可以保證在15馬赫(每小時可以飛行18400公里)以上,突防速度十分可觀。

另外,民兵-3還可以攜帶分導式彈頭,但可攜帶彈頭的數量遠不及DF-41。在戰鬥時,民兵-3最多能攜帶3枚核彈頭爆炸當量為30萬噸左右的W87或W78),與DF-41的確存在明顯差異。

更關鍵的是,民兵-3沒有無依託發射經驗。

由於民兵-3大部分都部署在地下發射井中,發展的都是與「井射」相關的設施和技能,也沒有發展無依託發射方式的實際作為。所以在這一方面,中國險勝。

美國「民兵-3」發射軌跡

第二方面:軟實力。

「軟實力」指的是各國士兵的戰鬥意志。

倘若實力差距懸殊,意志力還薄弱,那獲勝的幾率就基本為零。而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中,中國可以完成逆襲,主要靠的就是「軟實力」。

當時,中美軍事實力差距的確非常巨大,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不及美軍,上文已經有詳細表述。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是奮勇直前。

抗美援朝紀念塔局部圖

中國軍人們「拋頭顱,灑熱血」,不怕犧牲,不怕敵人的「槍林彈雨」,再加上正確的戰略和戰術指引,才有了中國最終的勝利。

現如今,中國解放軍依然承襲了當時的超強信念與意志。

雖說中國在裝備(核武能力)、戰鬥力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軍事實力更是一躍成為世界前三。但在「軟實力」方面,在意志力方面,解放軍依然不會有絲毫懈怠,「保家衛國」依然是解放軍永恆不變的使命。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陣容

僅以「台灣問題」舉例。

台灣始終都屬於中國,台灣問題也是中國內政,但美國卻偏要插手,頻頻越線,還妄圖打「台灣牌」,妄圖抑制中國的發展和前進腳步。

在此背景下,中國強硬回擊,表現出了極強的主權意識。

外交方面,中國外交官嚴令斥責美國越界行為,多次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中國防長魏鳳和更是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硬核發聲,稱「祖國統一絕對要實現」,「不惜一戰」的高調演講更是響徹全場,力道驚人。

中國防長魏鳳和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硬核發聲

而對於解放軍來說,解放軍始終都在為了祖國統一做努力,行為從一而終,始終展現着中國軍隊的決心意志。

特別是在東部戰區73集團軍在東南沿海舉辦的「模擬搶灘登陸」演習中,解放軍鬥志昂揚,即便是在40度的烈日下也毫不退縮,依然勇往直前,團結協作,聯合十分緊密。最終,解放軍以「戰鬥姿態」拿下目標地段,大獲全勝。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還曾公開披露了解放軍的搶灘登陸演習,意圖十分明顯,就是為了震懾西方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國家,為了震懾台當局,以及島內的「台獨」分子。

軍演中的解放軍畫面,他們目標堅定,士氣高漲,結局喜人

未來,即便兩岸真走到了「非武不可」的地步,解放軍也會盡全力保障國家領土和主權安全,更會貫徹先烈們的戰鬥意志,儘快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但對於美國而言,「軟實力」不如「硬實力」。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軍事強國,海陸空皆裝備了先進的武器裝備,還在世界各處擁有軍事基地,核武威懾力更是驚人。但也正因於此,美國國內不少官員都會輕視別國,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軍隊內部也不乏自大的士兵,所以在意志、凝聚力方面,美國要差一點。

所以,美國才在數年前的抗美援朝中敗給了中國。

美國士兵

由此可見,當下的中國實力的確很強,即便是與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

而這也就意味着,即便美國會對中國施壓,會拿中國的「台灣問題」挑事,中國也不會有絲毫退讓。怎麼打,美國贏的幾率都不大。

再者說中國無懼威脅,軟硬實力都有明顯優勢,美國又何來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