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毛主席: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導讀:在1973年的十二月,我國軍隊史上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這件事情的發生,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對此也有很多猜測。如今,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將近五十年,當我們再次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對於當時那種國內國外複雜的鬥爭形勢也許會看得更清楚些。

大戰一觸即發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和蘇聯在邊境領土上糾紛愈演愈烈,雖然在1964年的二月到八月間,雙方進行了多次談判,但卻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在雙方的談判破裂後,蘇聯軍隊進入了蒙古共和國,當時蘇聯在其邊境和蒙古共和國總共部署了大概七十萬的軍隊,矛頭直指中國。

蘇聯的軍事行動讓毛主席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從1964年到1969年這五年間,由蘇聯挑起的邊界爭端就達到了四千多起,這時候蘇聯所部署的軍隊,也由七十萬增加到了114萬。

同時,蘇聯還不斷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將中國當做假想敵,隨時準備發動戰爭。

1969年的時候,雙方還爆發了珍寶島衝突,在衝突中雙方都有人員傷亡。毛主席也在中央的會議上提出了「要準備打仗」的問題。

當時,中央軍委也對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性做出了估計,並認為蘇聯很有可能會在國慶節期間發動突然襲擊。

當時,北京機場上的大部分飛機被疏散,並在機場設置了障礙物,還為機場的工作人員配備了武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為了應對蘇聯可能對北京的核打擊,還將北京的很多領導同志分散到了全國各地,全國也進入了臨戰狀態。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初期,但是對於戰爭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以怎樣的方式發生,我們還是難以預測的。

二十周年國慶

為此,作為各大軍區的司令員,熟悉了解全國各個戰區的情況也是有一定必要的,這也是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其中原因之一。

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主席對於軍隊建設一直非常重視,對於軍隊直接領導的動向也非常關注,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也一直由他來兼任,關於軍隊的重大問題,也都要求向他直接彙報。

但即便是這樣,軍隊建設的實際過程中卻變得越來越複雜。毛主席就曾經說過:

「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延安的一切就是槍杆子造出來的。槍杆子里出一切東西。」

在一次毛主席和汪東興的談話中,他就說道:

「我們軍隊里也不那麼純,軍隊里也有派嘛!……不知你們信不信?你們不信我信。我們軍隊幾十年經常有人鬧亂子。」

由此可見,毛主席對於軍隊中發生的一些狀況是十分關注的,這也他最終決定在1973年對八大軍區的司令員進行對調的一種心理因素。

而導致這次對調的直接原因,則是1971年林彪企圖奪權而引發的「九·一三」事件。

這個事件發生以後,對毛主席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到了1973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毛主席已經80歲高齡,身體也每況愈下,為下一代領導人打好基礎的想法就越來越明顯了。

當時,林彪主持軍隊工作已經十幾年,對軍隊建設的破壞已經十分嚴重。根據毛主席的指示,葉劍英開始對軍隊進行整頓。

葉劍英認為,軍隊的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可靠的人手裡,而軍隊的領導班子則是軍隊的「上層建築」,因此就要狠抓軍隊領導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對軍隊領導班子進行組織調整。

這些整頓軍隊的想法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

決定的出台

到了1973年三月的時候,在江西度過了三年「改造」時光的鄧小平,在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重新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在八月份的時候當選為中央委員

這時候的毛主席對鄧小平更加器重,並且將他當做周恩來的接班人來培養。在一次工作彙報的時候,毛主席說起了各大軍區的司令員已經很久沒有調動,並詢問鄧小平有什麼看法。

經過仔細地思考,鄧小平將自己面前的茶杯和毛主席面前的茶杯換了一下。

毛主席看到後笑了一笑,說道:

「英雄所見略同。」

到了1973年十二月的時候,毛主席召集了一次政治局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們注意到,當時還不是政治局委員的鄧小平也出現在會議上。

這次會議的氣氛一開始就比較緊張,毛主席先是批評了軍委和政治局的工作,然後他才緩和了語氣,說道:

「我考慮了很久,大軍區司令員還是調一調好。」

然後又對葉劍英說道:

「你是贊成的,我贊成你的意見。我代表你說話。我先找了總理,他也贊成。」

隨後,毛主席又接著說道: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搞久了,不行的,搞久了油了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那些大軍區的司令員,在一個地方一待就是二十幾年,時間長了就有可能出現消極因素。

在會議的最後,毛主席又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決定讓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

就這樣,在這次會議中,就決定了我國軍隊史上的兩個重要決定。一個是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另一個就是鄧小平任解放軍總參謀長。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根據這次政治局會議的決定,隨後又召開了八大軍區司令員的對調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還接見了46位軍區高級將領。

在接見這些將領的時候,毛主席先是問了幾位老將領的身體情況,大家回答身體還好。毛主席聽後感慨地說道:

井岡山上下來的人不多嘍!」

這些都是當年和毛主席一起上過井岡山的老革命,在看到他們的時候,當年的很多舊事大概又湧現在毛主席的腦海里。

田維新

隨後,毛主席又和比較年輕的田維新寒暄了幾句,然後又突然對他說道:

總政治部就交你負責了!」

聽到這裡,田維新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說道:

「德生同志走了,總政就我一個副主任了。讓我繼續留在總政工作是需要的。請主席委派主任。」

毛主席卻非常肯定地說就是要讓他當這個主任。但這個決定因為後來一些人的反對被擱置了下來。

隨後,毛主席又與其他幾位將領一一談話。在接見過後,這些將領們進行了分組討論,大家對中央的決定表示贊成。

在這次會議結束兩天後,毛主席正式宣布了對調命令:

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與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對調;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與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對調;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對調。

其實,在當年我國總共是有十一個大軍區的,除了這對調的八個,還新疆軍區成都軍區和昆明軍區三個軍區的司令員沒有進行對調。因為這三個軍區的司令員任職的時間都比較短,所以不在這次對調之中。

對調命令下達後,毛主席要求,在十天之內各軍區司令員必須到達新的工作崗位。

接到命令後,各軍區司令員沒有任何耽擱,每個人僅帶了十名以內的工作人員,隨後就迅速到達了新的工作崗位。

這場重要的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工作就這樣順利完成了。

尾聲

總的來說,這次軍區司令員對調命令,是我軍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這個命令的出台,是毛主席在結合當時國內國外複雜形勢,並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之後做出的決定,是一項重大的治國治軍舉措。

後來的實踐也證明了,毛主席當時的這個重要決定,有力地保障了黨中央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穩定了當時的政治局面,也為以後軍隊高級將領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